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

2010-4-14 08:41|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8729| 评论: 0

摘要: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一    (赵寿邨题签)     俞善行 编著   1955年   上海图书馆藏书     前言  我的感想:太极拳好学难精的关键被我打破了。心里想说的话,除了某些过激的外,都已经畅快 ...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一

   (赵寿邨题签)
  
   俞善行 编著
   1955年
   上海图书馆藏书
  
   前言
  我的感想:太极拳好学难精的关键被我打破了。心里想说的话,除了某些过激的外,都已经畅快的说出来了。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写作告一个段落了,今后对于老师的教材资料,可以得到补充解释了。同学们可以明确太极拳的方向了,我心里感到很快慰的。
  根据目前情况,认真锻炼的人不多,因此这本材料所起作用并不大,但对今后推动这门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质量方面说,是有启发作用的。
  这次油印打好基础,今后随着建设高潮,可以通过武术联谊会申请交给有关部门的审查和参考后作出决定。现在仅作为讲义性质,通过老师的指导解释,使理解能力加强,这对一般同学们是迫切需要的。
  这次承同学们相互帮助,尤其是徐德基、佘庚明、陶慕菊几位及老师赵寿邨的鼓励,才化了一年半时间完成这个工作。
  这次油印材料,一部分是我十几年来学习心得和助教经验的小结,其他是参考新旧书籍的选编与向友好借来的抄本的整理工作。
  我是一个店员工人,文化水准差,业余爱好,与老师们的高度技艺成就,距离很远,这点必须实事求是指出,以说明专业性的练法和业余性的练法,内中有其不同的特点。
  这次一面写蜡纸,一面改革内容,由于经验不懂,从本年十月一日国庆节下午写起,到十一月三十日结束,两个月间,蜡纸字迹起化学作用,因此请人油印时还有不清楚的缺点存在,请人写则条件不够。
  这次收支原则及分发计划,以在赵寿邨老师所教的同学们为对象,以自愿互助实事求是来完成,具体办法如下:
   凡其中有关资料的原书作者需要本讲义的,通过老师赠送一本;
   凡在筹款以前垫付的几位,赠送一本;
   凡先前付过的,照发一本;
   凡以后需要讲义的,向老师要发。
  本讲义与教授者的关系,是一边实践功夫,一边说劲喂拳给略有基础的学者,使理论能够知道实践,由实践功夫格外进步。所以本讲义是带有双重性的,对学者有利,对教者也可得到鼓励,并不希望一律人手一册,作为初学的人看看,这是不合实际的。
  糟糕,对不起,今天的油印看不清楚到极点,以后再改正或铅字排印不知在哪年。同学们这我是抱着很大热忱的,我很感谢你们,有问题请面谈吧。这本讲义真使我感到伤脑筋。
  
   目录
   第一章 太极拳的架式
   杨澄甫先生的架式图
   吴鉴泉先生的架式图
   孙禄堂先生的架式图
   杨吴孙三式比较图
   用法举例图
   第二章 推手
   推手的目的
   推手的方法
   推手的方法
   推手的理论
   我对拳经的体会
   对于太极拳专用术语的分析
   第三章 太极拳科目及文献
   太极拳论文
   各种口诀法门
   太极拳徒手与器械各种科目名称
   第四章 先进经验选录
   杨露禅 杨少侯 杨澄甫
   武禹襄 李亦畲 孙禄堂
   田兆麟 武汇川 陈微明 董英杰
   吴公仪 赵寿邨 吴某 马某
   徐致一 吴云倬 向恺然 黄某
   陈炎林 于化文等
   杨式太极拳长拳名称
   第五章 太极拳的来源
   唐豪 徐哲东 傅宗文 许禹生
  
  
  看不清的页号计有:76、81、91、95、105、113、116、125、133、139、144、145等页,因时间关系,只好请各位自己协助改改。

[page]

 


   第一章 太极拳的架式
  这一章材料。或许很多人已经有了。但是总是少数。而且杨澄甫先生的体用全书,有的人更少,孙禄堂先生的书,也很少,没有流行。只有吴鉴泉先生的,则是比较流行得多的。
  这一章的用意是团结杨吴孙三式,示范前辈老先生的姿势,使我们可以观摩,随个人的爱好,去练习某一种式样,使继续保存流传。
  太极拳架式,可以实事求是的说,起初三个月必须有老师指导,以后看条件够不够,当然最好跟老师继续练几年。如果心有余而经济条件不够,那么请同志之间或友谊之间能练的人教授也可以。
  我这本书,对于初练同志很少帮助,所以请谅解;对于已懂劲的同志来说,却又觉得平平,心里多已明白;因此最适宜给一年至五六年的爱好同志们或先生们(因为练太极拳者各阶层都有)的参考研究,作为老师们的助手作用。
  杨式杨澄甫的架式姿势,吴式吴鉴泉的架式姿势,孙式孙禄堂的架式姿势,三式源出一流,大同小异。区别的显著点在于所运行的圆圈线路大小不同,杨澄甫最大,吴鉴泉小,孙禄堂的更小。
  杨澄甫和他哥哥少侯不同,杨健侯和杨班侯不同,杨露禅和陈家的下一代不同,陈家和孙禄堂又不同了,以上是不同点。
  姿势大小高低虽然不同,但是名称却很相同,次序也相同。相传驾式姿势的先后次序是王宗岳编的一套,这是很有道理的。理论也全部相同,这又是王宗岳的功劳。在推手方面,却各有不同的特点。
   我对杨吴两式的初学者(孙式我不懂),提出两式姿势的特点:
  杨式大架子的优点是开展足格,放得开,功夫吃力有基础,两足有坐力,圆圈大,饱满沉着,好比写大字,颜真卿体。
  它的缺点是散漫凸出(指初学者通病),泼脚八字步,虚实不分;腰部俯仰的角度太少,因此腰部动作差;两手距离太开,当中空挡太大;转身时一百八十度来回,对准目标不免断续,屁股容易凸起,两肩多数用力。
  吴式小架子的优点是紧凑简约,收得紧,功夫细致精密,腰部有独到灵活,圆圈小,着着夹得紧,嵌得牢,好比写小字王羲之体。
  它的缺点是拘束缺陷(指初学者通病),步子太小,重心放置不下;上身有时太往前伏,容易冲出;两手的距离太靠拢,掤劲不大;圆圈太小,往往变成直线动作,含胸太多,低头哈腰便发生通病。
  以上初学者通病,必须有老师和旁人协助指正,要虚心接受。有时老师自己也有通病,由于各人个性不同,有(以)及缺少更高明的人指出,所以变成习惯后就难于纠正了。
   练太极拳架子,既然一套会了,就应该下些功夫,作为每天的基本练习。时间最好在早上,空气好,精神足。初练一年以内,打一套架子时间适宜三十分钟至四十分钟,若只有十廿分钟功夫是只好适宜有病忘的人。一年以后就要求再拉长些到一小时左右。不过对心急朋友恐怕忍不住吧。但是这样做下去,功夫肯定是有成果的。否则架子不肯用功,推手最好,腰腿功夫和耐心用意总觉得不够条件。
  太极拳架式功夫的深浅,表现在几方面:步法是底脚。其他拳术,开始先练坐马步做基本功夫,打坐两脚盘膝也是基本功夫,这些都是不变的、固定的、枯燥无味的练法。太极拳步法的特点则是把重心寄于一足,连贯运动左右腿的前进后退来调剂,是把马步的优点放在一弓或一坐适当的时间安排中。所以,功夫深浅的区别,就要看练习的人是否弓足坐足。比方一百斤的体重,当虚实的两个极点的脚分清时,实的一足是否达到九十九斤的坐力,而虚的一足有否轻到一斤以内。因为一般人往往在乎四十与六十之间的比重,功夫根本没有贯彻下去。
  腰部是连接上下的总站头,是非常重要的调拨中心。坐腰就是松腰胯,让它跟下部的脚更加联系的好。腰的转动角度和发挥力量非常巨大,而一般人都不知利用,却去在手上用力气,吃力不讨好。比方说,手上用足力气只有四五十斤,而腰部轻轻一动也就四五十斤了。
  腰部即肚皮,不要让它缩进去,无论那一种姿势状态,一定要放松肚皮,让它舒服饱满,心里有这一点意思,就是气沉丹田了。
  以上是腰腿功夫,占到七分,其他三分在上面。所以太极拳功夫是上部身体松,下部身体吃重。
   眼睛和目标的关系很多人糊涂,没有目标怎会练得准确,所以很多人身体是在运动着,而心里想别处,眼睛呆瞪瞪。目标在哪里呢?在于每一式姿势进行时的前面。多种姿势的目标在前面鼻尖和嘴巴的水平中线部,这是上部;胸前的,颈部以下一段的中心,这是中部;下部的目标是比较少数的。看目标时,眼神顾盼只要注意些就可以。
  两手同时提起,向前时的位置是平行的两点;而一手向前提起时的位置是移向鼻尖和嘴巴的中心点,不是在肩前,好象三角形箭头向前。
  顶头悬的顶字是名词头顶的顶,不是动词顶力的顶,前弓时,头顶和身体略向前上方,不是上下笔直。后坐时头顶则是保持平正的。
  练架子功夫是普遍性的,没有什么困难,人人可以在很短时期内学会,所以不论年龄大小、性别、壮弱,都可以练习。刀剑也容易。推手单是活动活动,也容易的很。以上这些外表形象化的运动,都可当作一般的运动,所以是普遍性的。
   对于特殊性的,是带有理论和方法的懂劲学习。懂劲是太极拳的技击作用,从本身腰腿功夫、气分长、思想集中的要求起,进而研究外来的动向量和自身动向量的关系,通过神经的感应,收缩或放射恰当的运动量,使对方失去重心据点,而所消耗的却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内劲。因为所学的时间比较长,领会也比较不容易,所以好学难精,成就者少。
  太极架式进行时的脚步,象走路一样,但身体略为顿下去,象走矮步。两脚左右阔度通常与两肩一样阔,前后长度分作半步和一步,半步多是向后坐腿,一步多是向前弓腿。主要是川字步,不是八字步。川字步当中一直安排头顶和尾闾的中心线,旁边两直是腰和肩的两翼左右线,三条直线不容并入两条或一条线,这点必须注意,否则偏斜失势。
  下面的架式图,可以放大到对开报纸这样大,作为今后对工厂企业职工兄弟的集体教法,时间也最好在早上天刚亮时,因为在晚上,一天工作已经很疲劳,练了之后往往有些人会睡不着的。
  有些人提出简化太极拳,其实太极拳架式看看很多,实际只三四十个样式。练习并不难,如果练的时间感觉太长,那么你也可以练快,十分钟或者五分钟也可以练完一套架子,不过效果是大打折扣了。
   杨澄甫先生的架式图(略)
   吴鉴泉先生的架式图(略)
   孙禄堂先生的架式图(略)
   按:孙禄堂先生本来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太极拳不会。
  据一位同志(人行冯同志)得到友人的资料说:前清时太极拳的威名压倒一切拳,孙禄堂和杨澄甫是武术界的上层人物,孙向杨提出交流形意和太极的拳艺,而杨不愿意,孙的心里很气。
  一天,武术家某家宴客,表演所长,中有一人,两手一摊,口里客气的说,我来一下罢,而两手一摊间,已把几位很有功夫的人推动倒向一旁,练毕,孙即上前迎谈,自后拜郝为师,此人即郝为真。
  孙禄堂的太极不及形意,他和别人推手时,常常使人皮肤发痛,用的力气太大,因此有人批评他太极不好,而形意八卦则功夫很好。
   郝派孙派也是后来别人称呼他们的。

[page]

 

   第二章 推手
   第一节 推手的目的
  推手的目的,是懂劲。架式练准确后,继续钻研方法和理论,把拳研究的范围再扩大一些,质量再要求提高些,已经不是单纯地追求力的大小和手脚的快慢来对待练习功夫。而是进一步深入细微了解和分析的工作了。关键在于外接来势,内起变化作用。在两人相对的运动当中摩(磨)练出特有的神经触觉,从神经触觉的感应和熟练关节运动的结果产生巧劲,去调和和控制两者之间各点的不平衡或矛盾处。所以,推手并不简单。
  有些人身强力壮,体格好,有条件,这是本来有的体力。和锻炼出来的功夫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通过锻炼,丰富理论,加上本来有的体力,才成为完整的功夫。
  体力和脑力虽是主要条件,比较容易领会,做得到,但是没有恒心的人还是不行。所以对于一般体力较差脑力较笨的人,练起来进步虽然慢些,只要肯用功研究,长期练习,一样可以得到益处,一样可以把功夫练成功。
   一般的学习功夫进程:(指业余爱好的人)
  第一阶段:从第一天开始到架式学完,加上初步的推手,或刀剑练习,大约一年到三年的时间。这一阶段是基本功夫。学的人很多,兴趣很好,但是流动性很大,没有恒心坚持锻炼的人占大半。这一阶段仅是外表的形象化动作,理论是比较少的,这是必经的阶段。
   第二阶段:学会了各种架式,推手也粗知皮毛,开始和劲的理论发生关系。感到劲的动作兴趣浓厚,这时思想起了斗争,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及),情绪冲动。一种人能耐得住,自觉钻研,不妄用力,渐渐领悟劲的作用,加强研究;一种人心急等不住,蛮劲乱使,好要占面子,原理和太极相反,结果巧劲仍得不到;一种人知难而退,停留原来程度,不思上进,敷衍了事。这一阶段大约五年至十年。
  第三阶段:由于克服了各种阻力困难,坚持锻炼,且有名师指点喂拳,对理论颇有心得,架式肯认真练,日常有程度相等的同学一起钻研,因此这一阶段功夫进步非常快,渐渐达到懂劲的境界。大约十年以后的功夫。目前许多教师还在这里找目标,找不到门的很多。
   第四阶段:由于懂劲,才算入门,或叫毕业。相等于高中毕业程度。理论再加上贯通,功夫再认真锻炼,更要多多实地实验,虚心吸收各种外界长处或前辈经验,逐步得心应手,满身全是动作。过去到了这层功夫的老师,往往追求迷信怪诞的很多,这是不科学的或者是反动的行为,我们应该认识清楚,辨别是非。
  
   第二节 推手的方法
  很多学者推手方法,有前没后,只攻不守,都没有坐脚,单是追求手上局部的用法,加上力气,顶住不放,推出为快乐,这样做法是错误的,学二十年也没用。
   正规练法是有步骤,顺序渐进,抓住要点,加以说明,再深入下去,先求单推手:用我的左手腕粘接对手的左手腕(或右与右),目光相对,动作要慢,弓坐重心要稳定,手上勿用力,象练架子一样认真,每一转动不论多少角度,实际应以腰的转和腹的沉来带动手臂的来回。向前弓时,膝盖不可出脚尖头,手臂不可伸得太直,不可低头或含胸过分。将到目标就要瞄准,已过目标就要预备后化。后化时坐腿,用腰转化,头顶和脚跟垂直为度,不可后仰,两手不可贴在胸前,要有余地。
  好象推磨一样的平面圆圈,注意把不用的一只手放在尾闾骨处,把用的一只手与对方粘转。右手和右手动作的路线是逆时针方向的转,左手和左手动作的路线是顺时针的转。两脚前后可以掉掉步子,不要习惯只坐左脚或只坐右脚。
  单推手一教就会,很便当,功夫却很吃力,因为太简单,初学的人多不重视,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一个大圈圈的动,而没有看出还有小圈圈的动,而小圈圈的确是要等有些功夫之后才有。
   听劲的着手方式,首先从一只手和对方接粘处的一点开始学起,然后两只手接粘对方的两点处学听劲,最后全身各处任何部分与对方一接触,便能粘接对方的手臂或其他部分。同时能从皮肤神经的感觉中听出辨别对方的心态有意图。知几(机会)知微是能知对方极小的变化,我就可以先觉,动之则分散他的攻击,静之则利用他的弱点加以控制。所以单推手可以认为基本推手方法。
  次练双推手:双方四只手一齐参加活动,手接手牵动往来,形成多种多样大小圆圈的连续循环动作。有平面、斜角、立体,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成为波纹的方法。转动时的方法,必须有掤扌履挤按四种变化,手与手的交接点必须带有适度的粘性,就是不丢不顶。手法是势,粘性是劲。手法是方向的变化,粘性是运动量的变化,这点必须明确。
  练习时求慢不求快。重心须稳定,要弓的足坐的足,用腰腿来牵动两手,不可只顾手动而腰腿不动。甲方的动作挤按时,乙方的动作是掤扌履。反过来,乙方挤按甲方掤扌履。挤按的人弓腿,掤扌履的人坐腿。当掤扌履坐腿转腰化尽对方的挤按势时,对方须变按为挤,我再化去他的挤势,用坐腿转腰反背势为顺势,用按势向他按去,他用掤扌履化我的按,我变按为挤,他再转腰化我的挤,反过来顺势向我按挤。
  能坐腿不能坐腿,能转腰不能转腰,在于练架子功夫好不好,所以架子和推手有很大干系。架子一定要好好的练。许多人推手抢先恐后,不做掤扌履挤按动最规程,在四手中往往漏去挤手,原因是大家不肯坐腿,不是舍己从人,动作太快太小,因此整个圆圈缺一只角,圆而不周。须知定步推手的方位是四正,是方形内接圆,在这个四方四格四只手能够伸缩足格的范围里,应该尽量满足掤扌履挤按手法和弓步坐腿的限度,使功夫开展扩大,以满足要求。
  在这个四正圆圈的当中不是空白一无所有,却包含着太极图当中的一条S形的曲线,它象征着波形曲线动态,又包含着象电流接通各点的神经细胞触觉和感应作用。试把两人的右手和右手接着,便成S形,再把左手与左手放在对手的肩上,便成圆周。不但在推手时有这种形态,每一举动有这种姿势,而且还有着内在的太极理论。就是各种劲的变化,在后说明。
  挤按是曲中求直,手已出动对准对手,所以带些攻势,在到达对方终点之前,就须准备变化,切勿挺直前冲过头,致重心不稳。掤扌履是直中求曲,手已渐渐收回至胸前,靠腰腿转化,勿两手缩紧着胸,掤扌履是后化蓄势以待,引出一条曲线,使对方动向偏差或落空,不是失势。

[page]

 

   第三节 推手的方法
  双方都要做到用量适度,调剂准确。重加到每手约三五十斤,轻减到每手三四两。
  左手重时右手轻,右手重时左手轻。不是两手同时重,同时轻。这是自己左右手的变化。对方压力向我左手重,我的左手如觉不宜硬拼,那么我左手的分量就减些,把减下的放到右手去。减多少分量呢?减到比对方略轻,不可一下子减尽。譬如对方的重是十斤,我就变九斤,把不必要的减去,加到有利必要的点上去。加到有利的点上去,也不可一下子加尽。譬如对方的重十斤,我就十一斤。转变点在于:得机势则加,不得机势则减。这是两个人左右手轻重的变化。
  双方都要做到能高能低,能长能短,以满足伸缩余地。肩部以上属于高的范围,从前人叫天盘。腰部以下属于低的范围,从前人叫地盘。肩部以下腰部以上属于中的范围,从前人叫人盘。富有伸缩余地的作用是使对方摸不到重心。使他感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双方都要做到武戏文做,不可过火。应该注重觉劲。谁的听劲灵敏,谁就有先觉。谁能得机得势,谁就能从容应付,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练出的重,当中有先觉;轻如鸿毛,不是轻浮的轻,是全神贯注摩擦感应作用的轻,当中有先觉。重的时候不硬拼,轻的时候不放弃,要相互呼应,不可各节脱离。
   许多人学会了推手的一些手法,对于架式的重要性便被忽视,不知架子与推手大有关系。凡是架子有基础的学推手便很容易,架子不用功的学推手总有些生硬。我们应该纠正这种偏向。肯定把架子作为主要练习,每天早晨练它五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许。动作要慢而均匀,思想要集中,练毕散步数圈,再练推手。
  
   第四节 推手的理论
  因练架子有基础,推手已灵活,进一步可以找劲,学习策略,研究知己知彼的方法。
   太极拳练了五六年甚至十几年,不懂劲的理论是极平常的事。他们大半是离开老师想无师自通。未遇名师指点,东抄西学的学者,不要求进步的不必谈了。我以为要做到懂劲,必须请教有真传太极一门的老师和先进同学的启发。(非)现实地口传心授,结合理论,耐心细致地分析动作不可。要使你体会,就必须装样被你试打几十次几百次,从前人叫喂劲或递劲。教会一个人确实费很多心血。教的对象要品德好,虚心学习,不间断,尊重老师。
   到底劲是什么东西?
  劲是暗藏着不显露的潜在能力。是长期培养定静功夫的结晶,是全身筋骨活动和神经敏捷的结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艺术成就。
   平时练架式时动作缓慢的劲,外行人看来好象没有力气,而精神却这般认真,他们嘲笑地比喻为“捉蜻蜓”、“摸瞎子”,没有什么精彩好看。而应用推手动作时,外行人看到一个功夫差的被另一个功夫好的弄得坐立不稳,跌出很远,又妙喻为“不倒翁”、“老鹰捉小鸡”。他们觉得很奇怪,很好看。其实他们不懂。练熟了,练会了并不希奇。是几种手法和一种劲的作用,使对方失去重心因而不稳和跌出去的。
  劲是力的集中表现。能发挥伸缩和旋转功能。“四两拨千斤”,是从前人形容以小力胜大力的比喻。并不是说丝毫没有重量就能将人拨动。实事求是说,体重和力气大有关系。许多运动项目,在比赛时都有重量级轻量级的划分。重量级身体重,当然气力大。轻量级体重轻,当然力气较小。人的体重,一般是一百斤到二百斤。相差只一倍半或小于此数。至于他们之间,锻炼过与没锻炼过的发挥能力,相差数就大得多了。
  太极拳功夫精通与没有锻炼过的人比较起来,如果体重相等,太极拳用劲的能量是十斤,而能够把一个二百斤重的人象抛篮球一样的投出去,那么他的发挥能力,可以说一与二十之比罢。太极功夫的深浅,也可以从以小胜大的比例中反映出来。
   劲为啥这样难学呢?
  劲并不难学,是因为有条理可以分析研究,不是内容空洞的东西,只要逐步耐心去做,不难做到深入细致。功夫逐渐增长。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信心和恒心。身体有没有特殊的毛病,有没有得到老师切实的指导。有没有得到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和启发。
  北方老师叫劲为“劲儿”。学者不到相当程度,他们是不教的。现在是比较公开些。由于他们在过去旧时代里得不到相当的教育,因此他们文化程度很差,对新事物也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他们在教拳的解释术语中,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对他们是一种损失。
  拿物理中的力学来做理论的根据,是现实和科学的。把未经锻炼的力假定为是固定的力,而把已经锻炼的力假定是流动的劲。就应该先把力的内容弄清楚,顺便提到劲的动态。
  
   摘录:
  物质的存在,可用手的感触以觉察之。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质变其迟速或方向之作用,这就是力。
  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计算出所经过路程是多少数量,路程对于时间之比的名称是速度。
  在一个单位的时间里,速度起了变化,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合成,通常是经过单位时间之后附加于速度上的量。速度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率,叫它加速度。
  物体的运动在方向上还有动量。大量的大小,要把它的质量和速度的相乘积定出来。
  磁的性质,同名之极(阴极与阴极,或阳极与阳极)相斥,异名之极(阴极与阳极)相引。
  凡物若不受外力,则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速率必均。
  动之变,与外力为正比,变动之路直,有外力同向。
   正力有反力相等。

[page]


  
   简单说明与太极拳的关系:
   施力点(目标):我们练架式时,两只手先后动作,应该分为主副作用。对准鼻尖的手为主,侧面的手为副。手的来去,眼的注视,全神贯注着前面的方向,练的都是连绵不断的动作,好象分辩不出那里是施力点。的确如此,太极一套架子没有断劲,亦没有对任何一个姿势明显地暴露出它的施力点,那么该是没有了施力点吗?也不是,太极的施力点就在眼的注视,手的瞄准,尾闾对中,后足跟伸长,各部分引出一线齐向一点对准的目标集中,练架式时是集中各线于一点,蓄而不发,继续象一点连接一点连珠般的贯彻下去到一套架式终了为止。在推手应用时,在于这一点能不能对准对方的中心,由对准中心而掀动他的重心,这一点就是太极圆圈的核心。起源于我的脚跟,发挥腿的伸缩能力,鼓动腹部沉迫冲击,依靠腰的转动去调度两手的虚实,而这一点子活活泼泼,忽隐忽现,周流无滞,圆活无方,放之则将人打出,收之则无影无象。退藏于虚灵,变化无穷,用之不着力,所以太极的施力点只要得机得势,到处都是。
  力的方向(经过路线):力的方向,在没有听出对方的动态前,不作决定,向前对准目标是对方胸前。当中经过路线并不是顺利的一直不变的,遇到对方阻力强时,就不应走直线而走曲线。通过了或解决了对方的阻力就再走直线,不管中间多少弯路,起点和终点目标总应该明确。这是进攻的方向。反过来,对方向我进攻,我就要多方粘接,化去他的进攻,也就是阻力作用,使他的力对不准我的中心,就不能摇动我的重心。化劲的方向是把对方的施力点引向空侧,不及我身。
  力的平衡:两人功夫相等,互相走化,不丢不顶。双方的动作不后不先,互相抵消。经过多次的反覆进退,各人仍旧保持自己重心,这是得到了力的平衡和调剂作用。
  内力与外力(自己的力和外来的力):内部自己的力,一面要支持自己重心,一面又要向外攻击。如果只顾一面,就会失去重心被人控制,手忙脚乱,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太极拳走即是粘,阴阳相济。半面进,半面退,半面招架,半面进攻,稳扎稳打。
   合力与分力(集中的力和分散的力):合力是上下的力或左右的力,向一个目的集中的力,上化零为整,主要打击对方的弱点。分力是由集中一点的力向四周斜角上下分散,是化整为零。主要转移对方的目标和集中力。两个人的动作方向一致,也产生合力,动作方向相反产生分力。
  作用与反作用(第一力的动和第二力的反应):太极第一力是试探作用,试探对方反应如何,没有反应是每哟知觉,我就可进一步控制,如有反应,他的知觉又如何,反过来动作是那种性能,我就可加以准备和利用。作用就是动作的用意,反作用是感到作用因而引起的另一种对付姿势。
  引力(牵动吸引的力):引进入空,牵动四两。引是诱他,怎样去诱他呢?是预先埋伏,让他过来深入圈套,使他上当,使他的力落空,再加以截击。牵是掌握了随他的意而比他领先,如掌握住一条牵着牛鼻子的绳子一样,把对方的大力顺势粘接,随意转移其方向,使他的锋头偏差不准,超出中心,便是落空。
  压力(揿住推动的力):一般身强力壮者压力都很大,缺点是没有摸清对方重心就推压。往往白用力气。不但白用,而自己也会因用力太猛,重心摇动产生反作用,气呼呼的,另一缺点是劲短,不集中,用得不透切(彻),十分力到着对方只有二三分。原因是听不准,劲不长,不懂劲。
  摩擦力(粘贴活动):两个点是接触,两个面是粘贴。活动了便产生摩擦,点与点接触是摩擦的开始,面与面粘接是摩擦的效用。由于点的落点准确,才可以贯穿中心,发动各线的集中。由于面的粘贴,才可以阻止对方的压力而使之落空。推手动作,相交处便是定点,定点位置常在关节活动部分。如腕肘肩锁骨处。定好了点,在摩擦周围面的粘贴活动。在粘贴当中得到感觉,产生方向角度势的动态,增减轻重量,化整为零,变点为面。
  应力(相应连接的动作):应物自然,得心应手。逆来顺受。应接是功夫熟练后的表示,他到我也到,后人发,先人止,两手相应,两力相接,无思无虑,随机应变,无须经过大脑加以思索,是熟能生巧的动作,不是硬生生做出来抢先落后应接不暇的动作。
   重心(顶有底垂线的稳定作用):太极不在乎使对对方遭受痛打,而在乎使对方跌倒。痛不痛是局部受伤的粗暴行为,而利用对方的弱点使他失去重心跌出,是比较服帖和不伤人的。重心的顶是头顶。底是脚跟。本体在胸腹之间。要重心不失,顶与底的倾斜不可超出四十五度。底可以随势变换,顶就要经常保持与底的常度,不可乱动。从前人叫顶头悬。又说一要喉头永不抛。因为头部是决定动向线定主要部位的司令台。重心稳定作用,不在乎停住不动时,而着重在底部活动状态时求稳定。再于双方活动状态中维持自身的重心和摇动对方的重心。双方面对面的水平线是中心。重心稳定中心对准,便是有了中定劲。
  比重(两个点以上的量差):比重是轻重关系。太极的比重,不是比谁的力气大,压力重。而是比谁更能得机得势,谁的优势增长,随就加;谁的优势缩小,谁就减。优势是顺势,失势是背势。
  密度(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密度是排列很精细的一小块。毫厘分寸的动作,功夫到了家,动作紧凑,看也看不大出,是臻于缜密的表现。由大化小,由粗入细,越练越精,才积累了这种功夫。练推手的听劲就应该很轻灵的察微、知机、知觉密度的变化......
  弹性(受振动的伸缩性):收即是放,走即是粘。太极是先接受了外力的压迫而给以反击。在接触和回复的伸缩中间产生震波,把外力弹出去。弹力小而急,细而长,疾而静。
  斜面(斜角侧面):正面不顺,则走斜角四隅。变不顺为顺,否则不能扩大变化范围,容易被人封住拿住。斜面是正面角的交叉,这样连贯变方向旋转,变化就更复杂了。
  离心力(从中心向外旋转的力):俗话人不能近身,一近身就被我抛出去,用的就是螺旋劲。对方的力刚到,边接边拿,退步转身,连根脱然飞去。
   功(积累多种活动和长期练习的功夫):拳不打力,力不敌功。拳是指只有外表姿势没有真功夫的人。遇到了力气大的就没有用。功是指对架式肯认真锻炼和对理论如内劲功夫有相当研究的人。力气大的人对他实在施不上劲,有力无处用,没办法。所以说,拳不打力,力不敌功。
  能(发挥的能力):既然有了真功夫,当然有发挥能力。不过这能的练习,还需要相当程度的同学大家一起研究。实习各种劲的性能和各种拳刀剑枪姿势动作的散手用法。特别是老师的知道。

[page]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二

 第一章 太极拳的架式
   这一章材料。或许很多人已经有了。但是总是少数。而且杨澄甫先生的体用全书,有的人更少,孙禄堂先生的书,也很少,没有流行。只有吴鉴泉先生的,则是比较流行得多的。
   这一章的用意是团结杨吴孙三式,示范前辈老先生的姿势,使我们可以观摩,随个人的爱好,去练习某一种式样,使继续保存流传。
  太极拳架式,可以实事求是的说,起初三个月必须有老师指导,以后看条件够不够,当然最好跟老师继续练几年。如果心有余而经济条件不够,那么请同志之间或友谊之间能练的人教授也可以。
   我这本书,对于初练同志很少帮助,所以请谅解;对于已懂劲的同志来说,却又觉得平平,心里多已明白;因此最适宜给一年至五六年的爱好同志们或先生们(因为练太极拳者各阶层都有)的参考研究,作为老师们的助手作用。
  杨式杨澄甫的架式姿势,吴式吴鉴泉的架式姿势,孙式孙禄堂的架式姿势,三式源出一流,大同小异。区别的显著点在于所运行的圆圈线路大小不同,杨澄甫最大,吴鉴泉小,孙禄堂的更小。
   杨澄甫和他哥哥少侯不同,杨健侯和杨班侯不同,杨露禅和陈家的下一代不同,陈家和孙禄堂又不同了,以上是不同点。
   姿势大小高低虽然不同,但是名称却很相同,次序也相同。相传驾式姿势的先后次序是王宗岳编的一套,这是很有道理的。理论也全部相同,这又是王宗岳的功劳。在推手方面,却各有不同的特点。
   我对杨吴两式的初学者(孙式我不懂),提出两式姿势的特点:
  杨式大架子的优点是开展足格,放得开,功夫吃力有基础,两足有坐力,圆圈大,饱满沉着,好比写大字,颜真卿体。
   它的缺点是散漫凸出(指初学者通病),泼脚八字步,虚实不分;腰部俯仰的角度太少,因此腰部动作差;两手距离太开,当中空挡太大;转身时一百八十度来回,对准目标不免断续,屁股容易凸起,两肩多数用力。
   吴式小架子的优点是紧凑简约,收得紧,功夫细致精密,腰部有独到灵活,圆圈小,着着夹得紧,嵌得牢,好比写小字王羲之体。
   它的缺点是拘束缺陷(指初学者通病),步子太小,重心放置不下;上身有时太往前伏,容易冲出;两手的距离太靠拢,掤劲不大;圆圈太小,往往变成直线动作,含胸太多,低头哈腰便发生通病。
   以上初学者通病,必须有老师和旁人协助指正,要虚心接受。有时老师自己也有通病,由于各人个性不同,有(以)及缺少更高明的人指出,所以变成习惯后就难于纠正了。
   练太极拳架子,既然一套会了,就应该下些功夫,作为每天的基本练习。时间最好在早上,空气好,精神足。初练一年以内,打一套架子时间适宜三十分钟至四十分钟,若只有十廿分钟功夫是只好适宜有病忘的人。一年以后就要求再拉长些到一小时左右。不过对心急朋友恐怕忍不住吧。但是这样做下去,功夫肯定是有成果的。否则架子不肯用功,推手最好,腰腿功夫和耐心用意总觉得不够条件。
   太极拳架式功夫的深浅,表现在几方面:步法是底脚。其他拳术,开始先练坐马步做基本功夫,打坐两脚盘膝也是基本功夫,这些都是不变的、固定的、枯燥无味的练法。太极拳步法的特点则是把重心寄于一足,连贯运动左右腿的前进后退来调剂,是把马步的优点放在一弓或一坐适当的时间安排中。所以,功夫深浅的区别,就要看练习的人是否弓足坐足。比方一百斤的体重,当虚实的两个极点的脚分清时,实的一足是否达到九十九斤的坐力,而虚的一足有否轻到一斤以内。因为一般人往往在乎四十与六十之间的比重,功夫根本没有贯彻下去。
   腰部是连接上下的总站头,是非常重要的调拨中心。坐腰就是松腰胯,让它跟下部的脚更加联系的好。腰的转动角度和发挥力量非常巨大,而一般人都不知利用,却去在手上用力气,吃力不讨好。比方说,手上用足力气只有四五十斤,而腰部轻轻一动也就四五十斤了。
   腰部即肚皮,不要让它缩进去,无论那一种姿势状态,一定要放松肚皮,让它舒服饱满,心里有这一点意思,就是气沉丹田了。
   以上是腰腿功夫,占到七分,其他三分在上面。所以太极拳功夫是上部身体松,下部身体吃重。
   眼睛和目标的关系很多人糊涂,没有目标怎会练得准确,所以很多人身体是在运动着,而心里想别处,眼睛呆瞪瞪。目标在哪里呢?在于每一式姿势进行时的前面。多种姿势的目标在前面鼻尖和嘴巴的水平中线部,这是上部;胸前的,颈部以下一段的中心,这是中部;下部的目标是比较少数的。看目标时,眼神顾盼只要注意些就可以。
  两手同时提起,向前时的位置是平行的两点;而一手向前提起时的位置是移向鼻尖和嘴巴的中心点,不是在肩前,好象三角形箭头向前。

[page]


   顶头悬的顶字是名词头顶的顶,不是动词顶力的顶,前弓时,头顶和身体略向前上方,不是上下笔直。后坐时头顶则是保持平正的。
   练架子功夫是普遍性的,没有什么困难,人人可以在很短时期内学会,所以不论年龄大小、性别、壮弱,都可以练习。刀剑也容易。推手单是活动活动,也容易的很。以上这些外表形象化的运动,都可当作一般的运动,所以是普遍性的。
   对于特殊性的,是带有理论和方法的懂劲学习。懂劲是太极拳的技击作用,从本身腰腿功夫、气分长、思想集中的要求起,进而研究外来的动向量和自身动向量的关系,通过神经的感应,收缩或放射恰当的运动量,使对方失去重心据点,而所消耗的却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内劲。因为所学的时间比较长,领会也比较不容易,所以好学难精,成就者少。
   太极架式进行时的脚步,象走路一样,但身体略为顿下去,象走矮步。两脚左右阔度通常与两肩一样阔,前后长度分作半步和一步,半步多是向后坐腿,一步多是向前弓腿。主要是川字步,不是八字步。川字步当中一直安排头顶和尾闾的中心线,旁边两直是腰和肩的两翼左右线,三条直线不容并入两条或一条线,这点必须注意,否则偏斜失势。
   下面的架式图,可以放大到对开报纸这样大,作为今后对工厂企业职工兄弟的集体教法,时间也最好在早上天刚亮时,因为在晚上,一天工作已经很疲劳,练了之后往往有些人会睡不着的。
   有些人提出简化太极拳,其实太极拳架式看看很多,实际只三四十个样式。练习并不难,如果练的时间感觉太长,那么你也可以练快,十分钟或者五分钟也可以练完一套架子,不过效果是大打折扣了。
   杨澄甫先生的架式图(略)
   吴鉴泉先生的架式图(略)
   孙禄堂先生的架式图(略)
   按:孙禄堂先生本来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太极拳不会。
  据一位同志(人行冯同志)得到友人的资料说:前清时太极拳的威名压倒一切拳,孙禄堂和杨澄甫是武术界的上层人物,孙向杨提出交流形意和太极的拳艺,而杨不愿意,孙的心里很气。
   一天,武术家某家宴客,表演所长,中有一人,两手一摊,口里客气的说,我来一下罢,而两手一摊间,已把几位很有功夫的人推动倒向一旁,练毕,孙即上前迎谈,自后拜郝为师,此人即郝为真。
   孙禄堂的太极不及形意,他和别人推手时,常常使人皮肤发痛,用的力气太大,因此有人批评他太极不好,而形意八卦则功夫很好。
   郝派孙派也是后来别人称呼他们的。
  
   二水按:建国初期,物质匮乏,医疗条件极差,人们必要的卫生无法得到保障。太极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此资料便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尽管从编著者的文字来看,他的太极拳造诣尚未达到一个境界,但他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必须指出的是,编著者接触到的杨吴两派的太极拳老师,或许都如编著者所说“腰部即肚皮,不要让它缩进去,无论那一种姿势状态,一定要放松肚皮,让它舒服饱满,心里有这一点意思,就是气沉丹田了”,但二水以为,这样理解“气沉丹田”,或许会练就一个个太极肚来。这显然是不利用身心健康的。从拳艺角度,也无法进入自在空灵的境界。另外,因为编著者没有接触过孙式太极拳,孙禄堂先生的架式图后的编著者按语,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也不符合编著者“团结杨吴孙三式”的用心的。再者,“据一位同志得到友人的资料”云云,道听途说了几个来回,可信度也就打了几次折扣。“郝派孙派也是后来别人称呼他们的”,固然没错,但是从太极拳传入南方的情况看来,人们认识郝派孙派比认识吴派早的多。黄元秀的《武术偶谈》中,他只将太极拳分列作“河北郝派”、“河南陈派”和“北平杨派”。

[page]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三
   第二章 推手
   第一节 推手的目的
   推手的目的,是懂劲。架式练准确后,继续钻研方法和理论,把拳研究的范围再扩大一些,质量再要求提高些,已经不是单纯地追求力的大小和手脚的快慢来对待练习功夫。而是进一步深入细微了解和分析的工作了。关键在于外接来势,内起变化作用。在两人相对的运动当中摩(磨)练出特有的神经触觉,从神经触觉的感应和熟练关节运动的结果产生巧劲,去调和和控制两者之间各点的不平衡或矛盾处。所以,推手并不简单。
   有些人身强力壮,体格好,有条件,这是本来有的体力。和锻炼出来的功夫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通过锻炼,丰富理论,加上本来有的体力,才成为完整的功夫。
   体力和脑力虽是主要条件,比较容易领会,做得到,但是没有恒心的人还是不行。所以对于一般体力较差脑力较笨的人,练起来进步虽然慢些,只要肯用功研究,长期练习,一样可以得到益处,一样可以把功夫练成功。
   一般的学习功夫进程:(指业余爱好的人)
   第一阶段:从第一天开始到架式学完,加上初步的推手,或刀剑练习,大约一年到三年的时间。这一阶段是基本功夫。学的人很多,兴趣很好,但是流动性很大,没有恒心坚持锻炼的人占大半。这一阶段仅是外表的形象化动作,理论是比较少的,这是必经的阶段。
   第二阶段:学会了各种架式,推手也粗知皮毛,开始和劲的理论发生关系。感到劲的动作兴趣浓厚,这时思想起了斗争,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及),情绪冲动。一种人能耐得住,自觉钻研,不妄用力,渐渐领悟劲的作用,加强研究;一种人心急等不住,蛮劲乱使,好要占面子,原理和太极相反,结果巧劲仍得不到;一种人知难而退,停留原来程度,不思上进,敷衍了事。这一阶段大约五年至十年。
  第三阶段:由于克服了各种阻力困难,坚持锻炼,且有名师指点喂拳,对理论颇有心得,架式肯认真练,日常有程度相等的同学一起钻研,因此这一阶段功夫进步非常快,渐渐达到懂劲的境界。大约十年以后的功夫。目前许多教师还在这里找目标,找不到门的很多。
   第四阶段:由于懂劲,才算入门,或叫毕业。相等于高中毕业程度。理论再加上贯通,功夫再认真锻炼,更要多多实地实验,虚心吸收各种外界长处或前辈经验,逐步得心应手,满身全是动作。过去到了这层功夫的老师,往往追求迷信怪诞的很多,这是不科学的或者是反动的行为,我们应该认识清楚,辨别是非。
 

[page]

 
   第二节 推手的方法
   很多学者推手方法,有前没后,只攻不守,都没有坐脚,单是追求手上局部的用法,加上力气,顶住不放,推出为快乐,这样做法是错误的,学二十年也没用。
   正规练法是有步骤,顺序渐进,抓住要点,加以说明,再深入下去,先求单推手:用我的左手腕粘接对手的左手腕(或右与右),目光相对,动作要慢,弓坐重心要稳定,手上勿用力,象练架子一样认真,每一转动不论多少角度,实际应以腰的转和腹的沉来带动手臂的来回。向前弓时,膝盖不可出脚尖头,手臂不可伸得太直,不可低头或含胸过分。将到目标就要瞄准,已过目标就要预备后化。后化时坐腿,用腰转化,头顶和脚跟垂直为度,不可后仰,两手不可贴在胸前,要有余地。
   好象推磨一样的平面圆圈,注意把不用的一只手放在尾闾骨处,把用的一只手与对方粘转。右手和右手动作的路线是逆时针方向的转,左手和左手动作的路线是顺时针的转。两脚前后可以掉掉步子,不要习惯只坐左脚或只坐右脚。
  单推手一教就会,很便当,功夫却很吃力,因为太简单,初学的人多不重视,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一个大圈圈的动,而没有看出还有小圈圈的动,而小圈圈的确是要等有些功夫之后才有。
   听劲的着手方式,首先从一只手和对方接粘处的一点开始学起,然后两只手接粘对方的两点处学听劲,最后全身各处任何部分与对方一接触,便能粘接对方的手臂或其他部分。同时能从皮肤神经的感觉中听出辨别对方的心态有意图。知几(机会)知微是能知对方极小的变化,我就可以先觉,动之则分散他的攻击,静之则利用他的弱点加以控制。所以单推手可以认为基本推手方法。
   次练双推手:双方四只手一齐参加活动,手接手牵动往来,形成多种多样大小圆圈的连续循环动作。有平面、斜角、立体,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成为波纹的方法。转动时的方法,必须有掤扌履挤按四种变化,手与手的交接点必须带有适度的粘性,就是不丢不顶。手法是势,粘性是劲。手法是方向的变化,粘性是运动量的变化,这点必须明确。
   练习时求慢不求快。重心须稳定,要弓的足坐的足,用腰腿来牵动两手,不可只顾手动而腰腿不动。甲方的动作挤按时,乙方的动作是掤扌履。反过来,乙方挤按甲方掤扌履。挤按的人弓腿,掤扌履的人坐腿。当掤扌履坐腿转腰化尽对方的挤按势时,对方须变按为挤,我再化去他的挤势,用坐腿转腰反背势为顺势,用按势向他按去,他用掤扌履化我的按,我变按为挤,他再转腰化我的挤,反过来顺势向我按挤。
   能坐腿不能坐腿,能转腰不能转腰,在于练架子功夫好不好,所以架子和推手有很大干系。架子一定要好好的练。许多人推手抢先恐后,不做掤扌履挤按动最规程,在四手中往往漏去挤手,原因是大家不肯坐腿,不是舍己从人,动作太快太小,因此整个圆圈缺一只角,圆而不周。须知定步推手的方位是四正,是方形内接圆,在这个四方四格四只手能够伸缩足格的范围里,应该尽量满足掤扌履挤按手法和弓步坐腿的限度,使功夫开展扩大,以满足要求。
   在这个四正圆圈的当中不是空白一无所有,却包含着太极图当中的一条S形的曲线,它象征着波形曲线动态,又包含着象电流接通各点的神经细胞触觉和感应作用。试把两人的右手和右手接着,便成S形,再把左手与左手放在对手的肩上,便成圆周。不但在推手时有这种形态,每一举动有这种姿势,而且还有着内在的太极理论。就是各种劲的变化,在后说明。
   挤按是曲中求直,手已出动对准对手,所以带些攻势,在到达对方终点之前,就须准备变化,切勿挺直前冲过头,致重心不稳。掤扌履是直中求曲,手已渐渐收回至胸前,靠腰腿转化,勿两手缩紧着胸,掤扌履是后化蓄势以待,引出一条曲线,使对方动向偏差或落空,不是失势。
  
  二水按:编著者归纳了业余爱好者学习太极拳的四个进程,时间上未免有些绝对,但各阶段练习者存在的一些问题,确实具有普遍意义的。双推手中的掤扌履挤按四正,编著者掤扌履两劲有混淆嫌疑。另外在扌履与按挤之间,也便少了圆润。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之《定步推手掤扌履挤按四手法》中,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说:“扌履之后生化,此化为常人所漠视”、“化之后生按”。叶大密老师的四正手,就有“掤扌履化按挤”五字。

3

点赞
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