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于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途径河南怀庆府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此后,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发悟,创编成武式太极拳。此拳姿势紧凑,强调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肩,动作柔缓,步法小巧灵活,注重虚实变换和内气潜转。武式太极拳的身法主要有含胸拔背、裹裆、护盹、提顶、吊裆、沉肘、尾闾中正。运动时注重动作的起(开始动作)、承(上一动作环节与下一动作环节)、开、合,讲究"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需有转换"。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p> 武禹襄(1812--1880年),河北永年县人,约于1851年从杨露禅学陈氏老架,1852年从陈青萍学陈氏新架,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 <br> 武氏太极拳既把陈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禅“大动作”与陈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并重视身法。武禹襄传李亦畲(奢)(1832--1892),李传郝为真(1849--1920)。郝从适应老年人需要考虑,去掉了一些动作。以后,郝又传孙禄堂。上述这些名家,每人对拳法都作了修改,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br> 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身体挺直,讲究用内气推动身躯,用一臂保护身体半身,手不伸延到脚的垂线外等。<p>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 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 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 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p> 这肯定是传抄有误,要不然武氏另有不传之秘?那就莫测高深啦。希望权威人士澄清一下,以正视听,不要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西山悬磬说的对。传抄有误!不但不是 “迈步时足尖先着地 ”恰恰相反,应是足根着地,迈步多为铲步。 <br> <br> 呵呵,这就是讹传的流毒。根本违反生理、拳理常识的“歪论”也有人信!以武、李诸公的功夫见识不可能如此“改良”太极拳。这段文字是否引自姚继祖先生的论文?如果是的话,还要恭请姚老的传人澄清,这个牛角尖我还是要钻的。 武派太极拳相互共勉 <P>武式郝架同样归为武式太极拳。但并非市面上看到的郝少如演练的拳架。那是五十年代应国家体委的要求公开出来的,有所保留的拳架。本人习练的武式郝架拳20来年,据师傅说传自郝为真的传统拳架,有108式,其中有些动作,比如“捋按双跪膝”、非弓非马步、连枝步等,在当代一些名家的武式太极中已经看不到了。可能他们的拳架更为传统?。而且武式郝架演练起来,动作绝不难看,其中的美学成分更有青出于蓝的感觉。</P><br /><P>欢迎武式同道加强交流和研究,相互取长补短,而不要有太多的门派偏见。</P><br /><P>本人的E-mail: <a href="mailtwpfnc@21cn.com" target="_blank" >wpfnc@21cn.com</A></P>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wpfnc</i>在2005-7-1 11:18:00的发言:</b><br/><p>武式郝架同样归为武式太极拳。但并非市面上看到的郝少如演练的拳架。那是五十年代应国家体委的要求公开出来的,有所保留的拳架。本人习练的武式郝架拳20来年,据师傅说传自郝为真的传统拳架,有108式,其中有些动作,比如“捋按双跪膝”、非弓非马步、连枝步等,在当代一些名家的武式太极中已经看不到了。可能他们的拳架更为传统?。而且武式郝架演练起来,动作绝不难看,其中的美学成分更有青出于蓝的感觉。</p></div><p>恰恰相反,108式是陈固安后来在传统的拳架上编的长拳。</p><p>再者,郝架难看了?练拳本来就没有难看不难看的问题——除非你是体院派的不懂拳可以原谅,只有有没有用的问题。</p> <p><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01.gif" /></p><p> 脚尖着地后也是脚跟着地。其实都是一样的。不必钻牛角</p><p></p> {:soso_e18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