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264|回复: 4

先生一语道破技击真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9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拳无意,意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

十月黄金周,晚晴山庄,太极实战培训班上,张志俊老师在讲评学员推手时如是说。

这句充满禅意的话之大意是说:太极技击的真谛在乎是非间、在于明灭处。搏击中,我们的种种反应是我们在非刻意状态下的条件反射行为,不可能通过刻意设计的某一种劲路或某着某势来解决对方的来力应对对方的攻击,它往往是一种不经意的行为,也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相机而动”“得势而发”的潜意识行为来实现对对方的打击,有人也称这种状态为条件反射的行为。这种所谓的条件反射并非原生的原始的反射行为,一定是符合诸如杠杆、螺旋、切线等等中规中矩的反射行为才会奏效。那么我们训练的目的正是通过大量的拳式训练,将我们在技击对抗的行为变成一种中规中矩的本能反应或者潜意识行为。

由此,我想起了庄子说的那个为文惠君游刃解牛的庖丁,对于文惠君的惊叹,他解释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大意是说他呢,善于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起初解牛时,所看见的是一头整牛。几年之后,看到的就不再是整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几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却在不停地运行。试想,如果这个庖丁在解牛时满心满眼尽是牛的骨骨络络、筋筋腱腱,何以游刃有余?他手中的刀自然不会象他说的那样历经十余年解牛无数却宛然如初,一定会像其他的庸厨一般一年或者一个月换一把刀的。也就更不会有那种“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境界,就是说他能够达到这种艺术的境界完全依靠是一种正觉。这是其一,是关于培养正觉的。

其二,是关于本末。

佛是觉悟,佛陀是觉悟者,大致上它是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没有具体的标准,不能量化,难以名状,不可言说。修行参悟过程中的目目种种皆是达成这样境界的法门。对于我们学习太极拳来讲,所谓的沉肩坠肘、圆裆开跨等等这些原则性的要求都是名相,是末节的东西,是前人经验了的规律、是我们培养正觉达到本真境界的法门。因此,那些法则是末,那种正觉和境界是本。孔子云:其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所以,那种正觉和本真境界应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曾公文正曾有联句:回首万事皆成尘,已是东西南北身。也许,经过不懈的参悟修行,有朝一日我们忽然觉到那些法呀、规则呀、那些名相呀蓦然间变成了不足道的细微尘埃,那么,正觉也许已经惠顾我们了,此身也一定是大身了。这是曾国藩的体悟,我想我们研修太极拳也将会是同样的道理的。

其三,是不能执相。

张志俊老师在培训中讲道:在肩是铁、在肘是铜、在手是金、在指稍是钻石……、还说:善于学习的人捡一粒钻石,不善学习的人背负一大堆铁,而且往往为其所累。我理解老师着这话的大意是劝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启发心智和正觉,追求真谛,不要为名相所迷、所累,否则的话,如果执者于名相,非但为其累为其迷,而且正觉也会离你越来越远。正所谓:执相而求,咫尺千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8 15:58:11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0-10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顶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住佛所住坚固不坏,于我我所心无所著

妙哉,太极。太极之妙,非时时体悟、随处检点,而或有所悟。所谓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警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修行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8 18:06: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15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这个比喻真是形象啊!
发表于 2006-12-18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无之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