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130|回复: 6

武禹襄为甚么不愿意认他的两位师父?--太极拳为什么要附会张三丰所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7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禹襄为甚么不愿意认他的两位师父?
          --太极拳为什么要附会张三丰所创?
  武禹襄为甚么不愿意认他的两位师父呢?许多时我都难得其解。因为这在武术界的道义中是不允许的,或者说是不符合武术界的道义的。严格点说这应是一种欺师灭祖的、违背道义的不齿之举,难道武、杨两家就都不怕被武术界所唾弃吗?这个问题的解决,被一位不愿承认陈王廷创拳说的先生所道破。
  有一位不赞成陈王廷创拳说的网友,一语道破了天机:“陈王廷无非是山沟里面的一介耕夫,如果不是杨露蝉学拳到京都,恐怕现在人们还不知道他是何人,就别说‘太极拳’这三个字了。而张三丰的名字却是家喻户晓了。尤其在民间的武林人士当中,是圣人一样的人物。当杨将太极拳带到京城,名动天下,别人问这拳师从何人,传自那里,他说师从陈长兴,传自陈王廷,别人会问:陈王廷是谁?他怎么会有这么大本事(他怎么可能有这么大本事?)另外还有一个不是很明显但是也很可能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清朝那个历史时期,政治阴影是很浓厚的”。言下之意是:陈王廷可是于明朝有功之人呢,是在山东称名手的,所以要说是就学于有功于明朝的人,那不是给自己过不去而自寻倒霉吗?!
  所以这就成了许多后陈家十三式的人们,不愿意承认陈王廷创拳的因由所在。说白了,就是说既要学习人家的技术,又怕降低了自己高贵的身份,所以出此不承认师父的下策;所以出此不愿意承认陈王廷创拳的下策。这也就彻底说明了武禹襄不愿意承认两位师父之因由所在;也彻底说明了杨家的徒子徒孙们要改变杨露蝉身份的目的所在,是因为师父们地位低下,不配为其师者的基本条件。正是由于此因,武禹襄也产生了假借王宗岳之名捏编太极拳谱的想法。毕竟这既可以摆脱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又有了宏图别展的光明前景。这也正是武禹襄产生改辙易轨图谋策划的根由。所以便:一以“释名”导根由,二以《太极拳论》作运筹,三以“十三式架”筑基轴,而捏编成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当然也是武禹襄假借黄宗羲父子的“张三丰创内家拳”的说法,而以偷梁换柱的手段把太极拳称之为“内家拳”的。这样一来既有了文字之源渊,又有了神仙的祖师;于是也就顺理成章的产生、伪传了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说法。如此一来,既无有了政治上的嫌疑,又无有了名誉地位低下的始祖;还有了极为神奇的祖师神仙,真是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乎。这是多么神奇、多么智慧的举措啊,难怪其孙武莱绪要用“诚技之圣者也”来形容呢。
  其实正是由于政治上的阴影,才促成了陈王廷隐居造拳之意想;也正是其碑文上写的是“明武庠生,清文庠生”的简洁之意所在。然而这也正成了武禹襄改辙易轨的图谋目的之所在。不怨其如此的煞费苦心呢,不怨其既要找王宗岳为假借之托,又要找脱陈家而亲神仙的依据衔接之处呢。好在天从人愿,有幸在盐店得到了一纸助成功的《阴符枪诀》,得到了一位可以很好利用的、可以极好连接的谜幻式的王宗岳。正是:虚实真假处,极是有情人;谜幻善掩护,由你尽管猜。这真是搅混乾坤的真本事呢,要不然怎么会到现在仍然可以迷惑许多人呢?!
  武禹襄正是凭借了王宗岳的一小篇《阴符枪诀》及“序”,而成就了可以假借之机,成就了可以参入假货的契机;成为了可有依据而又虚幻的、可以混淆是非而又无法寻查踪迹的衔接点。所以王宗岳就成了有真有假的虚虚实实的缥缈人物,成为衔接与混淆创拳历史的谜幻式人物,成为除武禹襄一己之外别无知其根底详情的人物。因此,就连其外甥李亦畲也不知虚实就里呢。他之所以不留张三丰创拳说的文字记载,硬可把可能的文字功劳归之于王宗岳,是惧怕被后来的考证者证实之后的难以承担的历史罪名。留下历史的罪名这可不是好玩的呢,尤其是文字性的证据,是千古抹不掉的。这对后代子孙将是多大的精神负担哪。这是读书人所最为惧忌的事情,更何况是造假涅托的呢,更何况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呢。要不然其孙武莱绪也不会在太极拳及《论》等被看好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呼其祖为“诚是技之圣者也”呢(见武莱绪《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也就差那么一点就要说出武禹襄捉刀代笔的实话来了。
    在此指导思想的促使下,方有了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的捏《论》造谱的举措;才有了偷梁换柱后的“内家太极拳”;才有了容易使杨露禅及其子孙接受张三丰创拳说的事实;才有了武禹襄不承认师父的的言行;才有了当今武、杨及后来的诸多太极拳不同于陈家沟十三式的套路形式;也才有了太极拳从实际武术意义上倒退俗化为健身形式意义上的层次;才有了太极拳创拳说的大争论;才有了许多维护既得利益的、固守阵地的、毫不妥协的伪君子;才有了许多意气用事的协从之辈;才有了使许多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言身在此山中”的盲从者;才有了拿着退化的技势、套路当宝贝的知识缺乏者;才有了“有眼不识金镶玉”、“有目难认陈家技”的一叶障目者;才有了今天太极拳有名乏技的空虚局面;才有了今天太极拳的“盛名之下”的“其实”不“符”的难堪局面;才有了误人误己的、自欺欺人的虚幻不实的、难称武术的武术局面。这实在是令人特别遗憾的太极拳的局面。


       --清玄散人

发表于 2005-12-27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认?很简单。


无他,名利耳。


只是一帮为名利奔波的人的谣言和叫嚣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7 23:32: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28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百年前的事儿了,还扒出来干啥?闲是吧?
发表于 2006-1-11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祖宗了,不认师傅了。相信是一个金迷〉。。。
发表于 2006-1-12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吹啊
发表于 2006-1-12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练拳才是正事.
发表于 2006-3-20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考虑自家营生的人是不需要想那么多的,所以也不可能体会到身临峰颠的智者的心怀。站在峰颠之人看的到大河的源头,而我辈惟有努力攀登,才能追随智者的脚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