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927|回复: 0

读书小议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3 0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小议2
  有些人是不懂装懂的“行家”,或是目中无人的“学者”,或是小看天下无知者的“智者”。
  所谓不懂装懂的行家,他本来没有学过某一种拳法,也没有过多读涉及这方面的书籍,但他却要说自己懂行,而且知道人家的要妙所在。因之而盲目的妄加注解,歪加评说。所谓歪加评说者,是说他们的评说并不按常规或逻辑去评判考证,而是按照自己的感情意志强去改变历史的实际面貌。由此其们要么造假捏编历史;要么用后来人的错误东西去证明前人的历史实际记载的“错误”。这种人既是不懂装懂的行家,又是有意搅混历史的棍棒、驱使者,而且极喜鼓噪叫嚷,并不愿做安分的君子。
    所谓目中无人的“学者”,其们并不看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何,也并未看过某些方面的书籍,更不完全了解某些武术的真正内容及其理法技巧;因为此种武术拳法很少有人涉及、谈论,于是其们便假冒行家而妄加解说评判;或是假借古人把一些认为没人练了的旧拳谱,硬是拿出来按照自己的仅有的一点小知识整理成练法,说成是某某人的真传。于是乎出现了什麽“王宗岳太极拳”,陈照奎传“七套”拳法,等。当然这并非今天才有的不良习气,打从武禹襄起便开了太极拳假借伪造捏编的先河(参见清玄散人著《拳经洞微·明确十三式的创编澄清太极拳的历史》等有关章节,此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更有甚者是假借古人“真传”之名,竟把自己并不懂而想象编捏的拳套练法,当作历史的真实去鼓吹宣扬、去教授门徒。这种欺世盗名窃利的行为,实在是既有损于古人的清名盛誉,又有害于当今许多喜欢陈家沟拳法的学子,尚有害于喜欢研究陈家拳法的探讨者;更有害于武术历史及技术知识的研究。其实这不仅仅是有害于今人的举动,更是有害于以后的许许多多的诸如此类的人士。如此推来则就不仅仅是盗名窃利的问题了,而应是武术历史的罪人。诸如冒充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冒充陈家真传的“长拳”;冒充陈家真传的十三式的其他失传的套路等;妄加改变内家拳的定义及扩充内容的行为,焉或是妄加解释其技术内容和经典秘笈的作为;更或是妄加盲解瞎说技术招势的用法等行径,都是目中无人、了无知者的盲目举动。这种危害是不尊重别人的生命与时间,不尊重别人的求知欲望,不尊重历史的事实,也同时是不尊重自己的道德人品。
  所谓小看天下无知者的“智者”人,是自认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是自命不凡,舍我其谁的人;是小觑传统武林无智者,无知者的人。因而既敢于以假充真,又敢于借古人造假货,还敢于妄自破解自己不懂的技术招势;更敢于去解释自己并未学过的拳种拳法的秘笈、经典歌诀等。有些东西并不是不可以探讨的禁地,你尽可以谈论自己的认识解释。但最好是明说自己并非门内的行家,并未学过此种拳法技术,以免误导读者的衷信程度。当然,我并不否认确有智者学人,可以从文字的深刻认知角度去作出妥当、适洽的解释。但你最好不要忘了一句“隔行如隔山”、“不读那家书,不识那家字”的俗话为好。唯有如此方有利于你做出妥当适恰解释的能力。这方是尊重自己人品道德的行径,方是赢得别人尊敬的、武术人的侠义风骨,这才是为武术人最为重要的精神气质。人的一生并不容易,不要把得名得利的基础建立在糟践自己的品德上。
  当今最热门探讨的迷失、鲜见的武术拳种的话题有两个:这两个拳种都是流偏于一隅之地的地方拳种,都是比较有名而却少人知、少人练的拳种。一个是人所共知但却如迷雾一般的、真正宋时张三峰所传的内家拳法;一个是许多练太极拳的人都想知道的陈家沟原创的长(缠)拳。尽管此两者都有书问世,但一是知其两方面书者甚少,二是即便知其书而知其实质性技术内容的少。如倪清和先生所著的《内家拳拳法》、《内家拳技击图解》等书,只在六十、七年代有少量流行于香港、台湾及海外。在内地似乎并未见发行到过其书,所以内地知之者甚少。其书是值得大力推荐的两部关于内家拳的好书,不但是内容翔实、技术真确,且是内家拳法比较周全的记载。且对内家拳法的定义有比较恰当确切的说法,并不像黄宗羲父子挑战少林拳法的说法;更不像后来的许多其他说法。此书不管从传承、理论上的可信度,还是技术内涵上的翔实性,都是较为真实的记述。但却因为时间与地点的关系,致使内地知之者甚少,亦实乃憾事一件。
  其二如:山西洪洞县樊一奎于民国年间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全6册);通背缠拳第八代传人,洪洞县樊汉武先生于八十年代在焦作(内部)出版的《无极通背缠拳》等书,都是由于受知道者与练习者的范围限制,因此亦知者甚少。再加上前者只把一百单八势的大技术招势作了图解说明,并未把许多的过渡性的小势子列入其中,更未说明这一百单八势是分着九个排子(套路)的。所以不知情的人一看,便以为是只有一个套路的内容呢。而后者则是由于那位师兄的保守而在技术上似乎显得粗糟一些。陈家沟所保留的长(缠)拳谱上,虽然列出了一百一十八势之多,但也是在一百单八势的基础上,主要例入了后面一个排子的一些过渡性的小势子而已,并未超出一百单八势的范围之内。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后面排子的一些小势子是最容易使人忘记之故吧。
  我之所以直接举列出通背缠拳方面的书来说陈家沟的长(缠)拳,是因为这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由陈王廷在继承戚继光拳法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许多拳法的技术招势而编撰的一个完整的缠拳系统,而且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系统。之所以说缠拳而不说长拳者,如此称呼似乎更合乎原来的实际名称。因为这在陈王廷的拳经总歌(这在通背缠拳谱中是列为首项内容的)中有云:“诸考缠绕我皆依”的说法;在通背缠拳门的秘传谱中也有“缠缠绕绕是正宗”的说法;而被称为洪洞通背拳的完整正式名称则是“通背缠拳”。这在清朝咸丰癸丑(1853)年间留下来的拳谱的序言中既有称呼“通背缠拳”的明显记载(此书我已于80年大献给了国家,现保存在国家武术研究院)。这个极其丰富的通背缠拳系统,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河南陈家沟旁边厢堂的陈家第十四代的陈有孚,因打死人逃到山西洪洞县的苏堡村后,而改姓郭有福后传授下来的。之所以到苏堡村去要饭,实际上是去找庇护之所。因为当时的苏堡村有一位在朝的号称天官的刘秉恬(乾隆44—46年也就是1779—1781年刘秉恬为“补职方司郎中擢吏部(左)侍郎、其实应是副天官之职),又因其家有看家护院与教拳的教师在彼。所以陈有孚(郭有福--郭为其母姓)便在那里落身护院教拳(详细情况请参见由孟乃昌、陈国锁合写发表在《武林》杂志1983年第7期21页上的“郭永福与洪洞通背拳”)。
  所谓目中无人的“学者”,这些人似乎引经据典,著书立说,自认为天下再无人能比。有些书似乎包括面极广,作者的知识也似乎极其丰富,武术的知识水平也似乎再无人能比。就连人家本门中的人也似乎难及其万一,于是乎拿来人家本门的秘笈大加解释一方,似乎担心人家都成了广陵散是的,直笑尽天下再无能于此者,于是乎毫无忌惮,横加评说,大加发挥,妄加曲直。
  近读沈寿先生所著《太极拳文集》产生许多的疑惑。不知此君是为何而出此书?我想大多是为了名誉、经济上的利益吧?也或许是为了惑辩太极拳的历史事实。所以怀疑是经济上的利益促使,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繁文俗节;所以怀疑是惑辩太极拳的历史问题,是因为其文中的许多能音转与不能音转的问题,及其有主无张的、有识无胆的诸多疑惑。而使人最为不解的是其笑尽武术界再无能者的使命标榜--把别家武术拳种中的精华秘笈妄加解释的举止。其人真是既具有不怕贻笑大方的勇气,也极有点不自量力的胆量。我并不想空说别人的是非,只是想叫读书人有一点辨别是非的思维程序;我不想对人说三道四,只是想叫人有一些在善于比较的思维中鉴别是非的曲直价值。所以才产生了这方举动。
  在沈寿先生的《太极拳文集》中有对于“《内家拳法》的‘十四禁忌’、‘五字要诀’”的解释,且不说其长篇的评说闲谈有没有出入,单就其“内家拳法五字要诀注”列出,再把真正内家传人的五字秘笈陈列于后,以资读者鉴别优劣好坏、真假知、识。
    沈寿先生“内家拳法五字要诀注”:
  “敬:心静也。守我之静,御人之动。
  紧:紧凑也。勇进内门,近身行拳。
  径:线路也。得机得势,侧入竖击。
  劲:劲路也。以柔为主,刚柔相济。
  切:真切也。落点真切,不妄发击。”
  下面是倪清和先生《内家拳技击图解》一书中的说法:
  “敬者精神条件,紧者时间条件,径者直接条件,劲者功劲条件,切者位置条件。易言之,即五大要素:精神集中,速度敏捷,直达无阻,功劲老辣,位置适切。”并言:“此五者,内家之秘诀也。不论内家之提放术,倒仆术,穴法,节拿抓闭法,皆立在此五字诀上。能使外人惊骇吾技,而不与外人道也。”
  其实“敬”,应当是诚心专注之意,正所谓心诚意专事易成者是。亦即是精神集中之意。“精神集中”,是武术对垒中首先须要注重的事项,否则就可能一败涂地,而无有了重振机会的可能。这应该是与“心静”之说有较大落差的。你虽可以强说是一致的,但二者并不那么相等。
  “紧”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适时之紧;亦即俗话所说的“抓紧时机”的紧,“千钧一发”的紧。唯如此,方能“速度敏捷”而不失时机之利。所以说是时间的条件要求。这与沈寿先生字面意义上的解释是有极大差距的。所以此种坐大行为只会招致遗笑之机的。
  这里的“径”是捷径之意。在武术的对垒中,唯有在理论方法与技法上能有更多的捷足先机之势,你才能有更多拳权胜机的把握。否则你虽有“得机得势”之利,虽有“侧入竖击”之法,亦难免会有失机失势之遗憾与“侧入竖击”之难以得逞。因为此“径”虽为理法,但亦有技法。是以孰不可失其理法与技法之捷径要道为妙。
  “劲”,虽可以是所谓的“劲路”,然而内家拳法中却说的是功夫的程度,纯情的火候,“功劲老辣”的手段。正所谓“不读那家书,不识那家字”的道理。你没有得到人家的真传,也没有看到过人家的著述说法及其理论思维的境界,便以自己的一点文字知识从字面上妄加解释,似乎有欺无人知者而妄自坐大之嫌。
  “切”,沈寿先生似乎有点猜对的样子,但也是有相当距离的。所谓“不妄发击”,是有违“紧”、“径”二字原则的。也就是在你“不妄发击”的等待中就已失去了时间上的紧迫性;就已失去了“直达无阻”的境地。更何况“切”的本意在实际的对垒中,是要在精神的集中中达到观察真切;出手真切而“功劲老辣”;技法真切而捷于“直达无阻”。这才是真正内家心法之所在呢。
               --清玄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