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590|回复: 6

《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注》将出版发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8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借贵方宝地宣传一下,望勿见怪。先谢了!


    近期陈沛菊老师和乔凤杰老师共同完成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注》一书,将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遵循原著的编排方式,分为四卷,即将出版的为首卷,一卷、二卷、三卷将陆续出版。欢迎各位拳友及太极拳爱好者来电订阅。首卷书价27元/本,邮费8元/单,特快25元/单.
    联系方式:
    电话:0371-66185605鲍先生
    邮箱:bjq770225@126.com
   


现摘录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陈沛菊,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第二十代、陈鑫拳架的嫡系传人。高级教练,国家级武术裁判员,中国武术七段,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现任河南省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助理。曾连续三年在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剑比赛中获得陈式太极拳冠军,所教学生多人次获得全国冠军,多次应邀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传授陈氏太极拳,其国外学生多人次获得本国和洲际的冠军。


     乔凤杰,男,博士,教授。出生于武术世家,从小习武。1992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并留院任教。2000年于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武术散手、中国哲学和武术文化学方面的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系统思想。现任武术专业和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60多篇。著名太极拳大师陈立清先生的入室弟子,对太极拳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内容摘要:
    一.太极拳缠丝精论
    太极拳,缠丝法 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世人不知,皆目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两肩軃 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翻译:
    太极拳,主要讲的就是缠丝方法。所谓进缠、腿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而关键之处无外乎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自以为是,把各招格式决然分开,如果把各招各式决然分开的话,所体现的就不是阴阳二气相互是对方的根源的道理了。世上的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都认为太极拳软绵绵的,毫无力气,其实,这都是仅仅从外面表象上看它的缘故。若果从它的神韵来论的话,和人交手的时候,刚柔并用,适得其中。如果不是长久练习这种拳术的话,是不能彻底理解它的底蕴的。两肩下垂,两肘沉下来,看上去秀气的象少女,见人好像猛虎下山,而两手衡量事物便知道它的轻重。打拳的道理,我心中自然有所权衡,可以根据对方的进退缓急而用我平时训练的精神对待他,这是一种无形之中的权衡。用无形之中的权衡来衡量有形的事物,该轻的时候就轻,该重的时候就重,全部用两个手来斟酌,正好适当得法,这才可以称得上是妙手啊!
    二.太极拳名义说
    拳以太极为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亦戛戛 乎其难矣。
      然吾思古之神圣能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后氏,《河图》、《洛书》有明证也。 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且其书最精深,又不易阐发。于《河图》、《洛书》,未能道破一语。而特于羲经所著阴阳错综、六爻变化与神禹所传之五行相生相克者, 窃取万分之一焉。
      然所取者,或以卦名,或以爻辞,或以水、火、木、金、土生克之文,因其近似者引之以为左证,其泛滥肤浅,亦不过古人之糟粕已耳。杂乱无章,随意采择,于《图》、 《书》生生大数之序毫不相似,况其内之精华者乎?
    虽然,亦不必泥。古人笔墨,原非为拳而设。其包括宏富,亦若为拳而设。 随意拾取,无不相宜。此亦足见太极之理精妙活泼,而令万事万物各适其宜,用之者无不各如其意。以偿之事虽纤细,理无或遗。任天下纷纭繁颐,万殊皆归于一本,妙何如也。
    后之人苟能于古人之糟粕即其委而求其源,未始无补于身心命名之学。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况其为用最广?运动者宜留心焉,深玩细思,久之自有得也。拳之益人,岂浅鲜哉?
    翻译:
       以“太极”来命名拳术,古人必定是很明白太极本身的道理,然后对浑身的上下、左右、前后,以手和脚的旋转运动来发明太极的内在含义,并确立这种运动的名称为太极拳,成为后人采用的明文规定。太极拳中所体现的义理很是精深,太极拳所展现的拳法也很严格。后人行为做事不效法古人的话,不是流于狂妄就是流于偏颇。而想另外去寻找一个反映不刚不柔、恰当正好与太极本体的道理相吻合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运动,真是难上加难啊!
    然而,我想古代的圣人能够真正明白太极的理论的人,要算包羲氏、夏后氏了,《河图》、《洛书》就是证明。只是很可惜啊,由于我才疏学浅,没能够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所在。并且,古代圣人所流传下来的书籍都很精深,又不容易阐发明白,对于《河图》、《洛书》的深刻含义,没能道破一语。然而,对于包羲氏所著的阴阳错综、六爻变化和夏后氏所传下来的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我个人认为还是知道一些的。
    然而,我这里所选取的,或者是卦的名称,或者是爻辞,或者是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剋的记载,只是因为引用一些与拳术理论相似有关的作为证明,其中有的看去有些泛滥浮浅,但是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至于杂乱无章,随意引用,对于《河图》、《洛书》中所蕴涵的大衍之数的变化都毫不相似,何况是《河图》、《洛书》中的精华呢?
    虽然如此,也不必拘泥,受限制。古人的论述,本来就不是单单为拳术而设立的。但是其内容的宏富广博,又好像是为拳术而设的。随意拾取,但没有不合适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太极之理精妙活泼,令万事万物各得其所,用它的人没有不满意的。被满足的事情虽然很小,但是,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很深刻。虽然天下纷纭复杂,但是,各种事物都有它共同的本体和根源,这种事情真是很奇妙的啊!
    后来的人如果能够对古人的糟粕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寻找根源所在,也不是不能有益于身心性命之学。虽然说拳术仅仅是一种小道,一种技能,但其中却包含着太极的大道理,何况是太极拳的作用是很广大的呢?运动锻炼的人对此应该留心,如果能够潜神玩味,仔细体会,时间长久了自然而然会有新的启发。太极拳对人的好处,又怎么能是很少的呢?
    引述:
    《太极拳名义说》主要是对太极拳的名称由来进行讲述。太极拳虽然是一种运动技能,但是其中也蕴涵着天地本源——太极的深刻道理。太极的道理体现在太极拳之中,同时,太极拳也反映着太极的精神,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宋明理学中所说的一事有一事之理,一物有一物之理,但是,这些事物的道理本身同时又都是太极本体——这一大“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太极拳名义说》中所说的“万殊归于一本”的含义。同样,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和内含也是太极之理的体现和反映。明白这种道理的拳术家,无论是在功夫本身,还是在道德修养上,都会象作者纹中所说那样,有新的启发和受益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9 16:12: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对敌要论!






《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注》摘录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昃 ,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踰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贴,中权后劲,虚笼诈诱 ,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翻译:
  在对敌的过程中,也可以假装咱着伏输失败,对取胜的方法进行重新权衡,顺来逆往,让对方揣摩不透己方的心思和策略。也要因时制宜,其中藏着一定的奥妙;要上行下打,一定不能偏于一面。要声东击西,左右夹攻,就象寒往暑来一样,没有人可以真正知道其中变化的规则。千古年来如同一日,真正的道理和规律循环往复,上下相随,是不可以空谈的。要循序渐进,仔细揣摩,如果有人能够刻苦专研的话,最终一定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可以速度疾快,缠绕盘旋,离形但又好像没有离形,处处都是大好的光景。等精练的极点的时候,虽然是极小的部分,也是一个周圈。但是要知道,太阳到了中午的时候就会向西偏落,月亮太圆的时候就会开始亏损。敌人如果实施诈诱的手段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紧紧追赶。如果是超越了界限的话,是很难挽回败局的。何况一旦失去有利形势,就是再后悔也晚了。自己严密防守自己的疆土领域,要有不卑不亢的态度,即使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也不可以对敌人妥协,如果是迁就他人的话,就会使敌方得势我方失势。因此,一定要急力力争,能上的话就一定不要下,即使是多占一分的优势,我方也可以根据这一优势而取得胜利。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粘连沾随,聚精会神,运用我虚灵之智,对局势重新整顿。仔细调整,重新养精蓄锐,然后对敌虚笼诈诱,只是为了寻找转机。一旦得到优势,转变困境是唾手可得的事。



  实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熟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迟也),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虽说无定)有定(自有一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身+廷) ,前俯后仰,奇正相生。迴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
  翻译:
  实中有虚,敌我相互参量;虚中有实,谁能真正识破自己的机关呢?不遮不架,不顶不延(延迟),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然后突如其来,别人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觉得好像被风吹倒在地,这种灵妙境界是难以用言语全部表达的出来的。用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手中有秤一样,该轻的时候就轻,衡量没有偏差;该重的时候就重,就好像猛虎下山,威猛无比。引诱对方前来,来去都由我方决定,来的时候要明白清楚,去的时候要速度极快。一旦找到对方的劣势,看到对方的破绽,有隙可乘,就要乘隙而入,否则失去这个机会以后,就很难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这一点诀窍,现在对你们已经很明白的指出了,至于练拳的身法,本来没有固定的规定的。虽然说没有固定的规定,但是其中也蕴涵着一定的章规法则,全部在于个人的领悟。或横,或竖,或颠,或倒,或立,或坐,或卧,或躺,前俯后仰,奇正相依相成。回旋倚侧,都自然而然的合乎中气的运行规律(都有中气在其中主宰着),其中千变万化,一时难以具体描述这种情形。总之,气不离理,这一句话都可以对它作各简明的总结。有开有合有虚有实,这就是拳经的主要内容。训练时间长久之后,就会豁然贯通,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领会和新发现,自然而然的达到神秘的境界了。浑然无迹,妙手空空,就好像有鬼神帮助我一样,岂不知我的心里只是坚持遵守一个“敬”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0 15:12:18编辑过]
发表于 2005-8-10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新手学拳须知!
转载<<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注>>: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 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勉诸。
翻译:
现在的学者,还没有下功夫便先预想着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稍微用一点力于是便想着要成功了,这哪里是孔子所说的“先难后获”的精神呢?如果问,究竟该如何用工夫才对呢?必须要象孟子所说的那样“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的态度才可以啊!道理不明白的时候,可以聘请贤明的老师来讲解;路数不理解的时候,可以访求好的朋友来帮助。如果道理也明白了路数也清楚理解了,如果还没有取得成功的话,就加上刻苦努力的功夫,进而不止,这样时间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成功了。问:要多久呢?要达到小成功夫的话需要三年,大成的话需要九年。到九年的时候,功夫就很了不起了。或许等到九年的时候,自己就是想停下来不再苦练也不能够,功力蒸蒸日上,终生都不会停止下来了。即使是神手——武功超群的人重新在世,也不会不赞成我的话的。尤其是心浮气躁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发表于 2005-8-10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名义说!
转载<<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注>>:
太极拳名义说
拳以太极为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亦戛戛 乎其难矣。
然吾思古之神圣能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后氏,《河图》、《洛书》有明证也。 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且其书最精深,又不易阐发。于《河图》、《洛书》,未能道破一语。而特于羲经所著阴阳错综、六爻变化与神禹所传之五行相生相克者, 窃取万分之一焉。
然所取者,或以卦名,或以爻辞,或以水、火、木、金、土生克之文,因其近似者引之以为左证,其泛滥肤浅,亦不过古人之糟粕已耳。杂乱无章,随意采择,于《图》、 《书》生生大数之序毫不相似,况其内之精华者乎?
虽然,亦不必泥。古人笔墨,原非为拳而设。其包括宏富,亦若为拳而设。 随意拾取,无不相宜。此亦足见太极之理精妙活泼,而令万事万物各适其宜,用之者无不各如其意。以偿之事虽纤细,理无或遗。任天下纷纭繁颐,万殊皆归于一本,妙何如也。
后之人苟能于古人之糟粕即其委而求其源,未始无补于身心命名之学。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况其为用最广?运动者宜留心焉,深玩细思,久之自有得也。拳之益人,岂浅鲜哉?
翻译:
     以“太极”来命名拳术,古人必定是很明白太极本身的道理,然后对浑身的上下、左右、前后,以手和脚的旋转运动来发明太极的内在含义,并确立这种运动的名称为太极拳,成为后人采用的明文规定。太极拳中所体现的义理很是精深,太极拳所展现的拳法也很严格。后人行为做事不效法古人的话,不是流于狂妄就是流于偏颇。而想另外去寻找一个反映不刚不柔、恰当正好与太极本体的道理相吻合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运动,真是难上加难啊!
然而,我想古代的圣人芄徽嬲?靼滋??睦砺鄣娜耍??惆?耸稀⑾暮笫狭耍?逗油肌贰ⅰ堵迨椤肪褪侵っ鳌V皇呛芸上О。?捎谖也攀柩?常?荒芄徽嬲?煳蚱渲械陌旅钏?凇2⑶遥?糯?ト怂?鞔?吕吹氖榧?己芫?睿?植蝗菀撞?⒚靼祝?杂凇逗油肌贰ⅰ堵迨椤返纳羁毯?澹?荒艿榔埔挥铩H欢??杂诎?耸纤??囊跹舸碜邸⒘?潮浠?拖暮笫纤??吕吹奈逍邢嗌?嗫说乃枷耄?腋鋈巳衔?故侵?酪恍┑摹?BR> 然而,我这里所选取的,或者是卦的名称,或者是爻辞,或者是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剋的记载,只是因为引用一些与拳术理论相似有关的作为证明,其中有的看去有些泛滥浮浅,但是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至于杂乱无章,随意引用,对于《河图》、《洛书》中所蕴涵的大衍之数的变化都毫不相似,何况是《河图》、《洛书》中的精华呢?
虽然如此,也不必拘泥,受限制。古人的论述,本来就不是单单为拳术而设立的。但是其内容的宏富广博,又好像是为拳术而设的。随意拾取,但没有不合适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太极之理精妙活泼,令万事万物各得其所,用它的人没有不满意的。被满足的事情虽然很小,但是,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很深刻。虽然天下纷纭复杂,但是,各种事物都有它共同的本体和根源,这种事情真是很奇妙的啊!
后来的人如果能够对古人的糟粕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寻找根源所在,也不是不能有益于身心性命之学。虽然说拳术仅仅是一种小道,一种技能,但其中却包含着太极的大道理,何况是太极拳的作用是很广大的呢?运动锻炼的人对此应该留心,如果能够潜神玩味,仔细体会,时间长久了自然而然会有新的启发。太极拳对人的好处,又怎么能是很少的呢?
引述:
《太极拳名义说》主要是对太极拳的名称由来进行讲述。太极拳虽然是一种运动技能,但是其中也蕴涵着天地本源——太极的深刻道理。太极的道理体现在太极拳之中,同时,太极拳也反映着太极的精神,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宋明理学中所说的一事有一事之理,一物有一物之理,但是,这些事物的道理本身同时又都是太极本体——这一大“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太极拳名义说》中所说的“万殊归于一本”的含义。同样,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和内含也是太极之理的体现和反映。明白这种道理的拳术家,无论是在功夫本身,还是在道德修养上,都会象作者纹中所说那样,有新的启发和受益的。

发表于 2005-8-10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练习中的"景"!
转载<<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注>>:

一片神行之谓景。其开合收放,委宛曲折 ,种种如画,是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亦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景致?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軃 花娇 ,着着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怡神畅,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翻译:
一片神行就是景。其中的开合收放、委宛曲折,种种迹象,就好像在画中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景。然而,景离不开情,就好像情离不开理一样,因为情景相连的原因啊。心中如果没有妙趣的话,打拳也打不出好看的景致。也许你们会问: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打的出好看的景致呢?这要经过三个层次:开始打拳的时候要遵守规矩,接着要化解规矩,最后要神化规矩。这样才能让自己打得天花乱坠,让别人看的拍案叫绝。里面含有情,外面才有景。就好像天高气爽,惠风和畅,阳春三月,烟柳弥蒙,锦绣文章这些美景妙事一样,处处柳垂花香,招招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感慨万千;诗人心旷神怡,才思大发,这才是真正好的景色啊!拳景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很值得观赏了,(距离成功也不远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skywolf先生:


《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注》目录和原著相同。谢谢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