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609|回复: 2

[转帖]摘录王芗斋先生事迹及其拳之真宗心法(汇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0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录王芗斋先生事迹及其拳之真宗心法


    1940年,王芗斋在北平创立了大成拳,并著《大成拳论》一书,在总纲中写道:“拳本服膺,故名大成”


    意拳重在健身与技击两个方面。健身锻炼要求“顺乎自然,合于需要”。具体地说也是应该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因此先生指出:重要在于"凝神定意、舒适自然"。意拳的创建摒弃了延习数百年的"套路"和"固定招法",返朴归真,显示了我国拳术的原貌并赋以新的理论内容。


    基础练习: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作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拳学之价值,不仅轻松而微末。要知拳学乃人之需要,不可须臾离一贯之学也。故庄子说:“技也,进乎道矣”。诚文化艺术之基础,禅学哲理之命脉,若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术,则拳学当无考究之必要矣。习拳之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应知道,若能将习拳时间,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体会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胜于此者。


    拳学无所谓哪一家,拳理亦无中外新旧之别,只查其是与不是和当与不当可耳。社会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为习拳途径,要知此种作法都是后人的伪造,不是原来拳学精神,虽稍有偶知讲些枝节的力学,及技术的片面,然而总未离开方法和套子,所以终是无用。凡一件学问应先明理,由基础体认工夫渐渐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实验的证明,然后方可进研其技。且锻炼时有忌对镜操作之戒,恐流于形似而神不真,况照书本练习者乎。此真盲人骑瞎马也。不过看书是博采各项理论之结晶,非注意其姿态如何耳。


    用力之说为门外汉之论,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不知其不用力究为何意?要知不用力则可,不用意则不可。盖用力则器官死,百骸不灵,板滞呆痴,易为人所乘。换言之,即抵抗之变象。盖抵抗之意,乃畏对方之击动而起,殊不知精神已接受被击,安得不为人击中乎?故用力为拳学之大忌。至论丹田之气者,在原理方面,及实地之经验和鄙人体察之感觉,此论似有不妥。腹内乃肠胃肝脏之宿舍,并无盛气之所,至于动力之功能都是争力、弹力与宇宙力之接触和运用呼吸鼓荡开合的作用,及精神假想天空浑然之大气也,非世人所谓气功之气也。总以下腹充实大肚子即以为丹田气者,则错误极矣。要知运用时,力宜均整,尤尚空灵以达舒畅得力方为合理。今之学者不明斯理,费数十年之纯工,反将灵活之身心练成机械,岂不惜哉。


    后来读三丰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为一贯大道之先进,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曾记三丰先生云:离开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糟。


    夫养生之道,是在凝神养性,思与虚灵成一体,所谓身心性命之学也。如这么一招,那么一式,前窜后跳,实难梦见养生之门。盖养生实为简易,人之本性是爱天然无拘自由之运动,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发。如每晨于新鲜空气中,不用一切方法,仅使浑身关节似曲非直,着想天空,任意慢慢运用,一面体察内部气血之流行,一面体会身外虚灵之争力,所谓神似游泳者是也。而精神体质舒适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应也渐有认识,久之本能发而灵光见,技击之基础不期自备矣。如总拘泥机械之运动,弄杖舞枪求美观,以为能武之荣耀,殊不知识者一见,可作十日呕,诚冤哉极矣,且终身不能领悟也。


    故郭云深大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


    求卫生使身体健康是最容易的,只要舒适、自然、轻松、无力,浑身像躺在水中或空气中睡觉就大半成功。若矫揉造作蓄意别为,则徒然扰乱精神消磨时日,再要激烈地搞起来,则终将受害而影响健康与生命。


    要知拳学的运动,使大动不如小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这种运动可以说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特殊学术,但从未被一般人所注意,同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只凭主观而能简单了解的,若主观的认为以很简单的姿势站住,一动也不动,如何能长力,如何能练好身体,那是根本没有认识。实则就是这样站着不动,不但能很快的增长力量,而且能够治好许多在医学上治疗不好的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医学与预防医学上是具有相当的价值的,是一种最合于生理的运动方法。


    可是要想增长力量却不可用力,一用力反没有增长力量的希望,要求身手敏捷动作迅速,锻炼时以不动为最好,若是觉得枯燥无味或是繁累难支,也不妨少事动作,可是要知道动时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亦即只许有动之因,不许有动之果,意思就是精神意义要深切,不须要形式上做出来,形式上做出来,就如所谓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破体则力散,所以愈慢愈好,这样方可能逐渐地体会到四肢百骸各种细胞工作如何,不致使体认漠然滑过,这是学动的最简单的条件,倘若求速度的美观表示灵敏,不惟毫无所得,反而根本消灭了希望。


    这种运动极简易,可以一目了然,收获也极快,不过需要不用脑力,不用气力,不单独消磨若何时间,养成生活的好习惯,方可奏效而有益于身心,若想耍花样,示强威,必将终无所成。这种运动虽简易,而有绝顶聪明的人愈学愈感觉其难,竟有终身习行苦心锻炼一生是非不能辨者。要知道宇宙间平常才是非常,若舍平常而学非常就无异走入了歧途。


    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楼主| 发表于 2005-1-20 0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茶先生:先生所讲的太极拳拳理,与意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谢谢!
发表于 2005-1-20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aaaa在2005-1-20 0:19:21的发言:
请教茶先生:先生所讲的太极拳拳理,与意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谢谢!

一人各一法,世人同一道!

太极拳与意拳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

      草舍无门心可进            谁取清风一片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