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758|回复: 2

一片汪洋都不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片汪洋都不见
严翰秀
“太极拳发劲,身手合一,眼与手合一,内外合一。手往这个方向发,眼睛要往这个方向看。发人要合一,眼神也要算上。”


    1990年6月,我参加共青团中央在北戴河举办的全国青年报刊总编辑学习班学习。去北戴河前,我顺便在北京到《中华武术》编辑部拜访。当时的副主编周荔裳接待了我,她问了我的一些经历,对我专访当今太极拳传人、名家的计划很感兴趣,也鼓励我继续将这个有意义的工作进行下去。同时也向我介绍了一些她所了解的太极拳知名人物。她说:“北戴河的武术协会主席李经梧老师是个很有名的太极拳老师,现在专访他的文章很少,你可以去访他。他的工作单位是北戴河气功疗养院。”


    到北戴河的当天晚上,学习班没有集体活动,我直接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打听李经梧老师的住处。疗养院的人说,李经梧老师就住在团中央培训基地的旁边。我又从疗养院回到团中央的培训基地,在基地旁边的一间小平房里找到了李经梧老师。他问明我的身份和来意后,热情地笑呵呵地接待了我。就这样,我在一周的学习期间里,一有空隙就到李老师家,了解他的太极拳生涯,后来写成了专访《云龙风虎,应物自然——李经梧小传》,在《少林与太极》杂志发表了一部分。1995年,我将所专访的太极拳传人、名家的文章集结成《太极拳奇人奇功》一书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专访李经梧老师的全文收录在这本集子中。


    事过15年,一天,北京梅墨生先生给我打电话,请我写一篇纪念李经梧老师的文章,并多次催促,盛情难却。我认真地重看李经梧老师的录音记录,感到也有一些很有价值东西可以写。与李经梧老师接触一周,作为学拳者,时间短了些,但是对一个记者来说,一周的访问,我基本了解了他一生的太极拳活动,他也给我谈了很多太极拳方面的知识,有的甚至可以说只有对门人才说的东西也给我说了。李经梧老师是我认识和访问过的众多的太极拳人物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位。2000年,团中央再次在北戴河举办青年报刊总编辑学习班,我又来到李经梧老师住的那间小平房前,我知道他已经仙逝,我想找找他的后人,但是他的后人也搬走了。物是人非,我踯躅在李经梧老师住过的房子前,感慨良多。


在北戴河,我领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的奇伟气象,也感受到了一代宗师李经梧老师不朽的太极拳人生和情怀。


 一、安于贫,乐于道,德高拳才高


    走进李经梧老师的房间,感到他住的地方十分简陋,低矮的房子里面摆着很旧的木头沙发、凳子、餐桌、小书柜。而他是省四届的人大代表、秦皇岛市政协常委、北戴河区政协第一届副主席、河北省运动医学会委员兼秘书长、省武术协会委员、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的学部委员、太极拳名家,等等。他每天笑呵呵地生活在这个地方,笑呵呵地接待我,在这个陋室里给我讲述他叱咤风云的武术人生和丰富的太极拳经历,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快和不满足。


    有一天中午,我与他正在谈说,他突然说,今天说到这了,我要听小说连播了。原来他要收听当时收音机所播的历史、武侠类小说的连播。他喜欢古代和当代的一些侠客小说,准时收听,从不错过。在生活上,他没有其他嗜好。这让人感到他与侠客小说中的侠客人物的心灵有共鸣,他关心这些侠客人物的故事与命运,而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与这些小说中的人物相似的地方。他爱武术、研究高深的武功及如何获得这些高深功夫的方法,武术、太极拳就是他生命中主要的部分。我只好不打乱他的生活规律,向他告辞。


    在与李经梧老师的交谈中,我感到他十分注意尊师重道。他说他以前学太极拳是教馆学的,每周请老师来家两次。早上老师来,他在打理生意的同时安排时间学拳,中午老师在他家吃饭,下午四五点钟雇车送老师回家。他学吴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都是这样学的。在学拳的过程中他对老师照顾很周到。老师都很喜欢他。他对老师的这种照顾一直延续到50年代老师不在。解放后,他十分关心陈式太极拳老师陈发科的生活。他说,陈老师不善于言谈,在北京那么多年不会说普通话,还是说河南的本地土话。北京有的人去见他,他坐在八仙桌旁的椅子上咕噜咕噜地抽水烟,有时把客人冷落了。有人提一些太极拳的问题,他答复别人,别人也听不清。逐渐地上门学太极拳的人少了,陈老师就在会馆里与一些人玩麻将什么的。有一天,李经梧去看老师,发现老师胖多了,身上穿的小褂中间的纽扣也扣不拢了。他想,打拳的人不练拳或少练拳身体就会胖起来的。他很焦急,与一些师兄弟商议如何使老师继续教授太极拳。为的是保持身体健康,获得一些生活费用。师兄弟们说:“经梧,你说话他比较容易听得进,你动员动员老师,请他上公园去教拳。”李经梧认真跟陈老师说了师弟们的意见,陈老师同意了。师兄弟们在中山公园找了一个叫做“十字亭”的地方,并安排两个人协助陈老师教拳。后来,李经梧又与师兄弟一起请人帮忙在宣武门外找了三间房子,并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成立一个“首都武术社”,由陈老师当社长,胡耀贞当副社长。使陈老师有了一个比较好的传授太极拳的地方。


    李经梧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使他在太极拳学习过程中会能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喜爱,从而得到老师的真心传授。他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可以垂范一辈一辈的武林后人。


    当李经梧成为太极拳名家时,他对自己、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他经常对向他学太极拳的弟子、学生说:“要讲武德。讲武德,最重要的是口德和手德。”我在与他交谈中,他说,我要求自己的徒弟,在与人推手时,不能发太极拳的挤劲,发挤劲会打伤人,挤劲发得好,会透过别人的身体,打坏别人的内脏。


    与他相处一周时间,我没有听到他说过别人什么不是。他总是说老师和师兄弟们好的一面。


纵观中国武术历史,大凡具有高功夫的人都十分注意武德的修养,没有一定武德的人,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继续往上长。李经梧老师成为一代宗师,他安贫乐道,德高道高是关键。


 二、精于劲,精于内功,太极拳艺臻炉火纯青境界


    学太极拳,其难点有很多,最难之一应该是太极劲的掌握和运用了。在与李经梧老师的交谈和接触时,我感到他对太极拳的劲有精深的认识,并运用得自然而然,得心应手。


    一天,我向他请教推手技术。他问:“你有多少斤?”我不知道他问这个有什么用,说有150斤左右吧。他说:“我用一个手指可以带动你,我们试试看。”他用手按住我的左胸,说,你用点力试试。我胸部稍前倾用力,他以一个指头将我带向他的一侧。他说你吃我这个指头,我不要了,再吃我这个指头,我不要了,再吃我这个指头,我也不要了,你现在没有余地了,力量往这边来了,我以这个指头将你带起来了。他说:“这是借力打力。”实际上这样表述,一般人不太懂,只有实际操作才能体会到这种太极拳劲的精微和奥妙。我感到李经梧在太极劲方面研究的精细和使用的不含糊。在对太极拳的抽丝劲、缠丝劲、螺旋劲的研究上,更表现出李经梧老师对太极劲在理论研究上的明晰,同时在应用上的精到,这个在我以前写他的小传上已经写过,这里不再重复了。


    我请李经梧老师谈太极拳的发劲,因为我认为太极拳的发劲是太极劲这个难点之中的难点。他说:“太极拳发劲,身手合一,眼手合一,内外合一。手往这个方向发,眼睛要往这个方向看。发人要合一,眼神也要算上。”他说:“发劲前,有时自己不得劲,要有化劲,化劲要换虚实,换虚实由腰先动,由腰胯转换来变化虚实。”“发人都是用螺旋劲,在接触点上引进落空后,接着往前发,螺旋劲是转着往前走。不是转了以后才走、才发。”他说:“对方的来劲,只要不是往外膨胀的劲,我都能发。”“只要对方的脚跟一起来,就往外发劲,中间不要有空隙。”“太极发劲,一定要打到对方的身上,不要使自己的劲滞留在自己的身上。”……


    李经梧老师谈了很多关于太极劲的内容,在这里只是挂一漏万地说一些,从这些精彩的论说中,可以看到李经梧老师精于对太极劲的研究和应用到了什么程度。


    我对李经梧老师说,我以前买了他出版的《太极内功》一书,想了解一下“太极内功”是怎么一回事。他听后,马上说,我这里还存有这本书,我送你一本。他戴上眼镜,在扉页上工整地写上“严翰秀先生指正,李经梧赠,九o、六、十一”。李经梧说,我在气功疗养院工作,我不能说气功如何。但我不碰气功,我没有教过别人气功。太极内功不是气功,太极拳要求内外合一,内是太极内功。成千成万的人练习太极拳,但是没有内功。没有内功,如何谈得上内外合一?


    他坐在沙发上说:“你来摸一下我的丹田,可以用力。”我用力向他的小腹压下去,感到压不进。他说,这种内功,说有则有,说没则没。他说,他的太极内功在1962年以前就练成了,原来也写成了一个内部资料,由气功疗养院整理的,一直没有公开,其中原因是保守。后来单位的书记动员他,让他将完整的太极内功写出来。他认为自己已经参加工作了,得服从组织。同时,当时市政协一位副主席也动员他将太极内功公布出来。这样他与人合作,将《太极内功》一书出版。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在这个小册子里,介绍一下我个人多年来用于健身和增强太极拳技击能力的一种太极内功……为了发扬祖国的遗产,我愿意把这个功法贡献出来……”


    李经梧老师说,通过阴阳颠倒、水火既济的方法使人体产生与太极劲有联系的内气。我要求他示范给我看,让我跟着做看看。我按照他示范的样子站好,他详细地说了身法、气的走向、抓闭等要求。他说,要注意不让气往胸部走,开始吸气,气要到命门,练这个命门,命门气路通了以后,吸气时会在腰椎两旁起个小包包,呼气时这两个小包包下来了。这一步要练一百天。而后才能练气贯带脉、气贯前丹田,有了一定的功夫后,一吸前后左右都气满了。以后意呼吸就可以了。练成太极内功以后,与人推手,这种内功就能与发劲有联系,增强技击能力。以后我也试着练练,感到很有效果。


以后很多年,我与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接触,正如李经梧老师说的,练太极拳的人练出太极内功的人很少。因而在太极拳技击方面,运用太极内功的人更少。武术谚语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李经梧老师精于太极拳内功,他的太极拳技击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与他的太极内功息息相关。


三、精而博,无门户之见


    李经梧老师先学习外家拳种,后学吴式太极拳14年,经过吴式太极拳老师的同意,又学陈式太极拳14年。当他有机会与孙式太极拳传人接触时,他又通过交换的方式学习孙式太极拳。由于孙式太极拳源于武式太极拳,他对武式太极拳也进行了研究。对杨式太极拳他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研究,掌握了杨式太极拳。并且对于源于杨式太极拳的简化太极拳有精深的研究,受国家体委的安排,拍摄了简化太极拳的示范教学电影片。在与他交谈中,感到他对中国的太极拳十分了解,在谈到推手方法的时候,他能一一将各派的太极拳的推手方法进行规范说明。我认为在当今太极拳界,像他这样对各派太极拳的情况有这么深入的认识是极少见到的。


    李经梧认为,每一派的太极拳能流传下来,都有其特点,有其合理的地方,有其实用的地方,也有其奥妙的地方。同样是中国优秀的拳种。所以他对中国的太极拳都学习、都研究。我感到他这种学习和研究是在精通一派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一派的精通,就没有基础去接受、理解其他派的太极拳。


    李经梧老师说,现在一些练自己门派的太极拳人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的练习者互相间没有联系,甚至同属一个门派的太极拳练习者相互联系也不多。他说他与师兄弟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与其他门派的武林人士也有良好的关系。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实的。


    近年来,太极拳界有人提出“天下太极是一家”的口号,我认为李经梧老师在上个世纪初已经逐步地实践了这个口号。


    在与李经梧老师的交谈中,他告诉我,他要求自己的弟子都要学习他所传授的吴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同时,也要求他们学习国家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和其他太极拳竞赛套路。在这点上我感到他有十分广阔的胸怀。我常接触很多太极拳朋友,他们或是练传统套路,或是练国家推广的套路,练传统太极拳的人往往没练或少练国家推广的太极拳套路,有的甚至是严重的排斥。同时,很多练国家推广太极拳套路的人,没有重视学习传统的太极拳。而李经梧作为一代宗师,他能这样对存在于中国的各种太极拳一并兼收,并且能精而博,博而精,对各种太极拳一视同仁,是难能可贵的,是一代宗师的风范。


    中国的传统太极拳和国家推广的各种太极拳已经是客观存在,各有自己的功能。从实际情况看,传统太极拳虽然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但是由于传统的原因,其核心技术只在少数人中间传习,甚至是只有拜师学艺的人才得到传授,这影响了传统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而国家推广的各种太极拳套路,是大众化的,适应性很广,在全民健身运动和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太极拳的过程中,是传统太极拳所不能替代的。各派传人和名家如果在推广传统太极拳的同时,也注意推广国家编订的太极拳套路,将对中国太极拳进一步普及和走向世界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方面李经梧老师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李经梧老师是中国太极拳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太极拳方面的建树是不朽的,他像秦皇岛外的“一片汪洋”。这片汪洋留给我们的东西需要认识和发扬。我相信他的弟子们一定能珍惜李经梧老师所传,将中国优秀的太极拳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事实上,他们也做了和正在做继承李经梧老师遗志的很多实实在在的事。

发表于 2008-12-16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经悟的太极内功我有一本,1986年10月出的第一版。
发表于 2009-1-11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路过,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