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699|回复: 2

學打陳氏太極拳---徐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8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學打陳氏太極拳---徐纪



記得是在一九六九年的夏末秋初,劉雲樵老師僱了計程車,親手把我「押解」到杜毓澤老師跟前,當面交代,命我好好研習一縷未絕,「跟外頭練的不一樣」的——陳式太極拳。


    當時,我正在劉老師門下,苦修八極、劈掛。自覺那有餘力,再去貪多另學!?


    而、劉師的見解是︰老朋友的太極拳,確有獨到,卻無傳人。年輕如我者,應當擔負一點責任,繼承有價值的東西。


    於是就在屢說無效,被我十個原因、八個理由地規避推托之後,親手把我給拎到了杜老師的「四四兵工廠宿舍」去了。


    杜師長劉師十歲,以好武相交。一個河南淮慶府、一個河北滄州府,都是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在人文背景上,均有流亡沒落的愴痛……且又同樣為了救國,獻身從軍,同為血戰沙場上,拾回性命的老兵。


    好玩的是,劉師告我︰不但要把太極拳給學到手,推展發揚。而且,杜家收藏的碑帖字晝,也要欣賞陶冶……杜師則不但要我不可影響八極、劈掛的進修,而且,「你老師的一筆草字,你怎麼沒有學」!?


    我深覺兩位師尊的人文素養深厚,非江湖豪士者比。出生入死的志節昂然,而且視為當然。不矜不伐,木訥自甘。其表現於武術事業橫向的拓展,與縱向的傳承方面,也同樣地不能入世、入時;而枯澀、而孤寂、而古板,而苦苦撐持……


    後來,兩位老友分途行道,劉師順時以應世,借假而修真。自信滿滿,原則昂昂。其遭遇是世態炎涼,人心險惡;張揚偽聲名,劫持真主人。晚歲在極度失望,萬般無奈之中,不肯輕傳的苦情,引人浩歎……


    而杜師洵洵儒雅,望之不似拳家。仁和忠厚,「君子可欺以方」。親人摯友之間,呼之為「活菩薩」。不忍拒人 ,便方便了小人。不自推祟,只想推祟太極拳;則斯時、斯世,就連斯種、斯類之太極拳,也無法與朋友分享了……‥


    杜師的傳授內容,一共是兩個系統的陳式太極拳:「老架」,與「新架,(「忽雷架」、與另一支「新架」,不同)。機緣特殊,得天獨厚。是運命、也是使命乎!?


    「老架」一系,也分數支,而晚近益見分歧……杜師所傳,貴在功法,絕不在陳長興→ 陳耕耘 → 陳延熙 → 一脈相承的純血統,與高輩份。練武在自樹立,除非一無所有,是不應以師門字輩相高下的。


    至於「新架」一詞,本來就是與「老架」相對稱的一般名謂。陳家溝中,即有數支。今將杜師所習,源自陳清平 → 李景炎 → 楊虎 → 陳名標的一支叫做「忽雷架」,到也可清眉目,為我所取。


    此系來自鄰村王圪壋,外間較少其傳。一九九一年,我率學生踏訪之後,在日本、美國,都引起了與趣。而本村、本省、及國內市地,也漸有傳授。


    杜師對太極拳的貢獻,在於保存了傳統的古老形象、鍛練功法。而之所以無法光大門楣,正因這些功法必須「練得」;「學會」只是畫虎。


    也曾翼助杜師,援引新人。太極拳的威名藉甚,神話更多,確實可以吸引群眾,運動全民。只是,一旦知悉了我們這兒並不「教人練拳」,專門「以拳練人」之後,敗興而去的,還算豪傑。可怖懼的是︰只謀求嫁入豪門的婚姻關係,不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下則延禍子孫,上更敗壞門風。


    自我僑居美國之後,以「武」會友,太極拳也在切磋的科目之中。外,則給予我考驗;內,更督促我自省……美國,地方很大;華僑,人才很多。後來,更隨著大陸開放,各式各樣的太極拳,沓至紛來。常年的教學、比賽、表演、與出版的活動不斷……


    再加上美國學生好奇,自是;中國老師唬弄、將就。幾幾乎,竟可以將美國這個「民族大融爐」,給弄成了「『太極』大融爐」。


    好處是:不但中國老師教,外國老師—男性、女性、白人、黑人,大家一齊教。憂世傷時之士所愛說的;「總有一天,中國人要向外國人學武術」的聳聽危言,早已在美國「堂堂上映」了。


    由於我學而未精,上負師恩。下,更怕誤人子弟,無法面對從學諸君子……因而,除了恪遵杜師不阿世、不媚俗,守真經,練老拳的訓誨以外,更努力地開張聽聞,察納諸家。風格不分陳式、楊式、武式……而尤不歧視寶島、神州、美國……既要發揚傳統,又要融入時代。武術的本真不可輕失,普及的訣竅究竟何在?嚴於律己,也並不寬待他人。勉竭心力,似有一些問題,關係亟重,可以一述:



一 、入學志願


    「太極」,是哲理;「拳」,是武術;「太極」加「拳」,就是強調「太極」哲理的一種「拳」術。雖然,中國武術無論那門那派,沒有不講求太極之原理的。


    一百年前,學太極拳,當然就是學武術。近百年來,火器擊敗了武術。學武,絕大多數人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殺生,而是為養生。真正已變「殺人刀」為「活人劍」。也就是說:形式仍是太極「拳」,命意已成太極「操」,一個順應時潮、造福人類的偉大進步。


    可怪的是:能認知一己「改革開放」之成就的,少;大多不敢面對,甚至引以為恥!人心、人性,真個是難測、難量……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偉蹟豐功,只怕要等將來的後人,或是外國人 ,來認定、來嘆美呢!


    從來都不打拳,而每天早操,數十年持之以恆如一日,真正值得人起敬的正人君子,卻硬要誇張以一抵十之神勇,甚至是神話。真是研究「武術心理學」的上佳課題,有助於探索歷史真相,今日亂象,以及將來去向呵……


    更有拳外別傳的一支,名為打拳,其實是以打拳練功為宗教崇拜的儀式。重道尊師,談玄說理。認行神,造神蹟,紊亂史實,李戴張冠。預設結論,也從事學術研究:強辭奪理,專長在伐異黨同。有識之士痛恨其引起爭論,傷害感情,破壞團結,迷惑愚民以圖教主之名利,麻醉信眾之心靈……


    我的個人淺見則以為:宗教,乃是人生之需要;有需要,自應求滿足。在宗教情操之下,既然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虎爺犬子,乃至於男根女陰,無不可以崇拜信仰,為什麼偏偏太極拳,不許人信!?


    只要講明了:這是太極「教」。憲法規定:信仰自由。人各信其所信,不信其所不信,敦親睦鄰,畢竟同是太極一家「好厝邊」呵!


    二十一世紀了,太極拳可以從(不只是「重」呢)新定義為:廣義的太極大家庭中,計分三房:一曰:太極「拳」(狹義的);二曰:太極「操」:三曰:太極「教」。


    以言其關係,有主有從:應以太極拳為根本之依據。而若言其價值,則太極「操」第一;普遍造福全人類的身心健康 。太極「教」第二;照應相信的人,放下心上的擔。而、太極拳反而成為第三。


    凡為根基,自然卑下。但、卻又是絕不可以沒有的六經真守。「操」也、「教」也,畢竟自拳中來。是故,仍然需要少數人士,努力保持太極拳的原湯原味,使不致於走樣變形。而也正是這一股源頭清泓,才保證著太極「操」、太極「教」的長足發展。太極拳到了今日,竟然出現了老大守家業,老二、老三出去闖,衣錦還鄉的美妙鏡頭了呢!
图1
二 、上手次第


    此圖所示,三角形之底部—「武術」,是入手的不二法門。易言之:要學太極拳,首先必須學武術、必須是武術。端正方向,打好基礎。


    我是完全反對不學武術,而聰明地一上手就只肯學練太極拳的。一拳不打、一腳不踢;照虎畫貓、依樣葫蘆。不但以為得計,而且卑視肯下功夫,誠實認真的同道。多少糾紛,由斯而起;多少強不知為知,誇不能為能的鬧劇,由此而生……


    當然,此圖是指已經少人習練的武術—太極拳。如果是太極「操」、太極「教」,則省略掉這第一步與否,就悉聽尊便了。


    圖中三角形的腰部一一「太極拳」,並不再分陳式、楊式、武式……各門各派,各有特色;一門之中,也仍然分有支系。我深信:只有比別人更好的武者,沒有比別家更好的門派。


    準此,對於晚近先因商業利益,後因宗教崇拜而泡製的若干新門派,不敢苟同。對於各據已派,攻訐他人的言行,更加詫異。再這麼搞下去,弄到頭來,真成了一人一派時,不是又等於沒有門派了嗎?


    此處最要嚴格劃分的是:究竟是太極「操」呢?還是太極「教」?如果是「操」,就應該建立西式的、現代化的健身院,為他人的健康而服務。不但可以收費,而且貢獻社會。新世紀已然降臨,此中有商機無限……


    如果是「教」,正應去立廟建寺,苦行仁心。募香火,勸功德;痛快、而崇高。收入之豐,崇拜之隆,又那是武術師傅、健身教練所得與京的呢?


    再看圖中三角形的頂部—「我」:就是您,就是武者,就是學習的人。這個人,無論打拳、作「操」、信「教」,均有無比緊要之地位,高高在上。


    太極拳在過去,就憑這個真有出息的我,創立了諸大家數。再好的拳術,也要因人而顯。人的元素,必須與拳相化合,這就必然化合成新產品,無可阻遏。豪傑能自樹立,不過是歸功於太極拳而已。


    太極「操」尚在發酵、醞釀、懷胎十月,而漸告成熟。現而今,無論中外,均有先進拳士,勇敢地試作實驗。有的專從太極拳中求蛻化,有些參揉各式健身內運諸功法。深信:將有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即將出現。「革命情勢」,真正是「一片大好」!


    太極「教」不知道為了什麼?一百是只有事實,無有名義。不但不標榜宗教,而且死抓住拳頭不放。其武藝之高,已超過武俠電影,而進入了神怪小說之境界,則又何必與遠為低下的太極拳家誇短長呢!?


    世界上的宗教很多,教義教規雖有不同,共同的好處是勸人「為」善;而共同的罪惡是勸人「偽」善。太極「教」丁茲亂世、人心浮動,應有遠大之前途。實可以把太極拳丟給太極拳、太極「操」還給太極「操」。凱撒、上帝,是可以「共存共榮」的。


    太極媽媽生育的拳、與「操」,哥兒倆都是科學:功能非一,而屬性相同。前者力求一夫當關,殺人遍野;後者則修成正果,兼善天下。拳之為善,莫此為大;是真進步,是大成功。


    而所謂太極「教」者,自然是宗教;凡屬宗教,就非科學。耶穌基督說得好:「只要信,不要疑」。而、懷疑是科學之本。是故,太極「教」雖與太極的拳與「操」,同出一源;孳乳兩分,是完全不可混同的兩件事情。雖然,他仍採取打拳練功為儀式。


    偉大的太極拳,從明代成形,清朝發展之後,在民國時期轉型,而有了拳 、「操」、「教」的三大範圍,不但是門內之盛事,也是整個武術,在二十一世紀生存發展的範例。


    只因科學與宗教不分,可憐限制了應有的發展。一旦解此束縛,其可以一日千里,萬國風從;創造新世紀的新時尚,絕對不是古董、老腐朽。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內外二家


    中國武術區分「內外二家」的妙論 ,始見於明末的義軍大儒一一黃宗羲的一篇孤證。而卻際會風雲,大盛於民國,武術大敗於火器之後。民國初年,到抗日戰起,部份尚通文墨的武術家,功夫也有、手段也高;心術則雖有可議,其實可憐……依附豪門財東,出版武術論著。公然明告:不必曲腿下腰,不必換衣更履,不必流汗,不必勞身……就可以練成高妙的武功,名之曰:「內家」。再弄個形意、八卦、太極大比武,不打不成相識的故事,以符合自己行銷的商品門類,買賣也就吆喝開了……


    當時,是求生謀食之不得已。而且,或是聰明,或是道義,並不招惹其他所謂「外家」的門派,與拳師。磨擦的事件,比武的勝敗,亦曾有之,惜末普遍求證,將神話傳說,作科學實驗。


    後來,承繼斯論的第二、三代,少有先人之功力,卻有遠踰先人之心計。法律禁止武鬥,很安全;武人笨嘴拙腮,好欺負。從此,口中筆下,肆無忌憚。不但在國內成風,學術院校污染;而且流播國際,誤導本無成見的外國武術家。


    杜師正本清源,明確曉示曰:「內家」、「外家」,不是平行的、門派的不同;而是垂直的、功力的高低。


    意指:任何武術門派,始習時自是「外家」,由外入門。有成就了,功夫大了,登堂入室,深入堂奧了,就成了「內家」。那有第一天報名、上課,就當上了「內家」的!?只有練了一世,也無進步,永遠只算是「外家」的。


    人心澆薄,惡勞好逸,張揚「內家」,以廣招徠,也是願打願挨,與他人無涉的兩情相悅。奇怪的是:為何總需要酸味十足地詆毀別人為「外家」?「外家」又如何之不好、如何不值得去學……難道「內家」真的如此之虛弱,虛弱到無法自個兒站穩腳步,豎直脊樑嗎!?


四、三迴九轉


    所謂功夫,本來就是正確的技術加長時間的鍛練之意。功夫不僅是指武術,那是美國人的新發明;而可以是任何需要技術加時間的東西;為書畫、為烹調、為戲曲、為女紅……


    依照中國人的傳統功法,拳雖小道,也需要個「三迴九轉」始可望成。「三」,不一定是三;「九」,也不一定是九,總之是多……而「迴」、與「轉」,則更是反覆咀嚼,品味英華……向外發展,以發現問題;向內深求,以尋求解答的循環前進之模式。登山的公路,總要九彎十八拐,同一方向的風景,看了許多回。只是距離愈來愈遠……角度沒變,海拔卻提高了!
图2
我歸撫杜師之教,兼祧「老架」與「忽雷」。反省教學的經驗,試估武術之前途。大膽將模糊籠統的傳統,作出了較為現代,而不免機械;雖似清爽,卻傷其死板的全新規劃,小心嘗試。


    需要說明的,首先是:這乃是一份實驗教材,不是《聖經》。它絕非完美,卻似有希望……-


    除了實地試教之外,隨時都在修改。或是我一己的心得,或是從學諸君子的長進、與不適應;更或者是當代先進大師們的批評教誨,指點迷津,以及更好更妙的修行法式之示範。


    其次是:此中的三個套路,「老架」(「一路」、「頭套」)與「炮捶」(「二路」),是傳統的。而「連環」是我為了容易推展,將「老架」去其重複,所沈澱下來的。


    叫它「連環」,也就是並無新名的意思。招數不但不重,連左右複練均無。


    當年,曾受杜師驗收,及嚴格之批評後,才試作教學、推廣之用的。杜師本人,並不採行。


    三更是表中的:「連、圈、轉」……等等單字,乃是對同一套路,不同練法的要求。此處採用「忽雷架」的程序,因為它較更清楚。然而,「老架」一系,也是素來有層次架構在的。


    比如:入門時的「杈拖(農具)架.,進階後的「藤蘿(農家風光)架」;先要打得「圓」,後求練得「方」;「慢盤架子」入手,「快慢相間」為功等等等等……都是不同階段的不同練法。從來就不是一套拳法、一種練法,只要堅信某一個說法,同一位名師,時間長了,就能自然成功,好心有好報的。


五 、功法高低


    習武,也像修文;在進德修業的次序上看,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一個人, 少年立志,要上「大學」,是對的。然而,連「小學」也不肯進,「中學」更不曾讀,立志之剎那,真的就上了「大學」!只怕,就不對了。


    常見人將太極拳推崇得極高,高過了所有其餘兩三百個武術的門派。見聞之廣而且全,領悟之高而又深;已非大膽,早成無知。有知識的人士,並不必去研究太極拳,衡以常理,就已經認識了這種論調的偏激自是,侷促自限;以及自欺、自毀。


    更奇怪的是:往往正是此輩,明明誇說太極極高,卻反而不肯去「深挖洞,廣積糧」,打好基礎,構建大樓。而是平步青雲,立時三刻就幻化出了空中樓閣的無限美景……


    這也罷了,人各有志。不道德的是:動不動就譏請別人為:「外家,(外行之意,)「少林拳」(意含不屑) ……自己連「騎馬式」、「弓箭步」都做不來,卻淵博正確地議論認為:高級功法,架式是不必太低的。要知「不弓不馬、不丁不八,怎麼順勁怎麼發」。腿上也要有「纏絲」,不拘格式;太精準了,就不靈活。話,到也不是不對;奇怪的是對象怎麼老是不對!?「博士班」的維他命,也可以是「幼稚園」的麻醉藥;多用則致命。而如今,竟然是滿街叫賣,無法可管。


    國人常以此術迷惑外國人,賺取外幣,以為得計。真不怕外國人反過頭來,指摘真正的太極拳,使之難以發展,「劣幣驅逐良幣」嗎?也不怕外國人研習之而並不成功,據妄說而懷疑真太極,全棄之使難發揚嗎?


    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美不美?杜師要我學向劉師的「草書」高不高?真要學時,當然仍是要從「楷書」(弓馬步式是也)寫起;而後還有「行書」;再後,才是「草書」呢!


六 、推手實戰


    今日流行於世界各地的名詞——「推手」,早先,在陳家溝「擖手」——就其練習之形象,二人四手,纏繞有如葛藤;或是叫做「打手」——就其練習之目的,最終乃在於打鬥言之。


    有人高度讚美「推手」,認為是太極一門所獨有的安全練習法,並非事實。北派八卦、劈掛、查拳、螳螂等等……都有類似方式的訓練。南派詠春、白鶴等等也有同樣目的的功法。


    「推手」誠然安全,練習可以進功。而且,非此不足以明確體會,運使太極理論指導下的實戰技巧。然而,「推手」並不就是實戰;它乃是:實戰的預備訓練。從前,只有實戰.才是太極拳的最終檢驗,與最高目標。


    實戰的定義是:無條件,求殺傷。無條件就當然是強凌弱、眾暴寡;偷打奇襲,無所不用。求殺傷就是不留情、不保守;必用全力,殺敵致果。


    武術在今日,不但已敗於火器,而且受制於法律。拿出真本事來實戰比武,那怕雙方情願,也非文明世界,社會秩序之所能容。


    只憑著觀察「推手」的功力,而去推測實戰之厲害,是沒有根據的。只因為:「推手」是有條件的;而凡有條件,便非武術。


    世界各地,現在經常舉行「推手」的比賽。主辦單位常是為了報名費的收入,多設項目、多招賽員的考慮,是可以理解的。而、太極拳家真以奪得「推手」錦標為最高榮耀,就今人相當地難以推想了……


    我們時常看到太極拳班中,大家夥兒,或是兩個拳迷,練起「推手」來,無論技巧好壞,程度高低,似乎,都還蠻好看的。


    但是,同是此人,此校,一旦參加了「推手」比賽,頓時太極拳的理論不見了,技術不見了;只見滿場亂推,中場硬頂……而、完全不會太極拳,或是淺學末深,卻在比賽中推敗了高手,推得了冠軍的怪事.時常在世界各地表演,相信.也一定會繼續表演下去……太極訓練還有信用嗎?還受尊重嗎?


    「推手」,必須是二人同練,互相幫助的;是求知,而不是求勝。而、比賽的第一要義,卻正是求勝 —「推手」練習之大忌!反向觀察:有人在練「推手」時一味求勝,不肯虛心,而居然學得新技巧?練到新境界的嗎?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現代兵器


    想當年,杜師在「同濟大學」進修後.之所以遠役德國,入「克虜伯兵工廠」留學,為的就是學造鎗礮,以保國禦敵。


    幼時學打太極拳,實乃是天賜的機緣 — 杜父翰林公名嚴、號友梅先生的保鏢護院:陳延熙、與陳名標二位老師,兩代都是太極拳的名家裏手。而、打拳是「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的覺悟、與手段。至於太極門的兵器,無論刀、劍、棍、槍……杜師是一概未學,去學鑄礮造鎗去了。


    我對現代人玩古兵器的態度,基本上是:有條件的讚美.是贊成這一活動,而且親身投入的。不成熟的私見以為:作為保存文化之努力,不問功能與目的;該學。增加練武之興趣,參研拳械之通理,也該學。至於危急之時,可以防身,則可能性低.機會不大。只因,兵器不能隨身攜帶,也不容易隨處取得。


    談到習練兵器,我一向服膺兩長兩短—四大「主兵」。值得選一而熟習,至多是一長一短。至於其他,統稱之曰:「雜兵」。當然可以兼學以助興,不學也無妨。如果人人都不去學,致於散亡,在武術上的損失,並不算大。


    流行的太極兵器,有套路的,有刀、有劍(有數種之多)。棍、槍只有數動,不完整,不成套。其他「雜兵」,偶或見之;不見流通,行而未遠。


    陳溝舊時,各種兵器頗全。大刀、長槍,殺賊立功的故事中,多有描繪。今日所傳,各支、各房不一。似多參酌諸家,或是集腋綴補之作。當然,有功有勞。主要疑問與諸家相同:特性欠明顯,用法少交代;腦中富太極之理,手中乏太極之技。


    編套路,易如反掌;編得好,難如登天。而、若要編出良好的套路,首先,必須會使用該兵該器;不在太極之理,也不在太極的套路。那只是省些心力,又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方便法門。


    武術家保存兵器文化,並不在收藏古董,也不在演練套路。套路是美麗的貝殼,多彩多樣;而已無生命.空留遺憾。


    有志於兵器的武術家,值得投入心力,發揮所長——而為古董收藏家所有心無力的,乃在各式兵器中,不同之情性魂靈,也就是:用法。


    儻非精魄在胸,神器應手的話,則無論武術家的掌中寒泉,博物館的千年國寶,同樣只是高價格的死東西。是只見工藝水準之精美,不具武術文化之高深的。


八 、樣板太極


    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決定提倡「民族類型」的體育運動  — 武術,是絕對正確的。可歎,遇人不淑,泡製出了武術加京戲加芭蕾加地板體操的大怪獸 —「樣板武術」!


    「樣板武術」選北派長拳為基調,也是正確的;於是「長拳」首遭毒手……「刀」、「劍」、「棍」、「槍」隨之而歿……再有,就是選取流行門派.綜合編纂而成的——「南拳」。太極拳那麼流行,何能倖免!?自然,「樣板太極」,就在鬥爭傾軋之後,取得了協調平衡。少數人操刀,同路人保鏢,而天下諸國,自願臣服的中外人等欣然受害,練習→推廣→比賽起了「樣板太極」來了……


    「樣板太極」是「樣板武術」之一支,是同一一個調性的。其荒謬不通,早被正統的太極拳家所痛斥!我曾在國內外,公平地評論以為:「樣板南拳」雖不好,還比「樣板長拳」好一些;卻被南拳拳家們激烈反駁!我也認為:「樣板太極」不像樣,總比「樣板長拳」高一點;太極拳家苦起了臉、握緊了拳,粗大了聲響地又說又比,指出原理原則違背的處所,某動某式練法的錯誤……其對太極的愛心,及對「樣板太極」的痛心,引人同情,令人動容……


    我明白,這其中,也還包含了對太極同道的盲從,受裹脅,沒有原則;爭取錦標,圖利益,自棄等等不肖行為的不值、與不屑……而、真正慘痛的苦果,並不是各幹各的,不相為謀。乃在於「識時務者」合而參之,是非云乎哉!?文化云乎哉!?所謂「太極時中」,正在此輩春風得意的人士身上大大地體現著哪!


 


    以上,看似檢討了很多;而沒檢討的,及檢討得並不澈底的,實有更多……即使只看上述,也不免給人沈重、沈痛,與似已沈淪無救之沈哀……


    太極拳並沒有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也不見得全身是病,群醫束手。當然,更忽輕率地以為:只不過是癬疥之疾,皮毛之症。只要不痛不癢,也就不抓不搔地和平共存;管他是人是鬼,何妨「長相左右」!?


    今日已經成功地風行全球,在中國菜之外,為華夏文化之表徵的太極拳,可憐是身心俱病,而病根在心。偏偏,要診治這個心病,尚無可能。因為,「武術心理學」這個學科,不但尚未建立;而且,迄尚不知有此事實,更遑論其需要之迫切緊要了!


    簡言之是:妖由心生。而王道士捉妖的法寶是:區分太極拳、「操」、「教」三者 ,形制如一,實質不同,則歸宿亦必不同之實況。只此一面寶鏡,可生萬道霞光,任何山精野怪,無不立現原形!而、要緊處是:並非滿街捉鬼,乃在自己怯除自己心中的鬼胎!


     真正的太極拳,在發源諸地,在赤縣神州,在蓬萊寶島,在港澳星馬,在歐美兩洲……是並不發達的。十九,參揉有太極「操」,以適應市場客戶;更有,則混入太極「教」,以掌握廣告需求。求名求利,立勢發家。


    混同,只要不是混矇,就是太極拳的活用、與發展;令人激賞!重要處是在拳、「操」、與「教」的比例設定;與程度轉移……如果不能以拳為據,那麼,三代以後,就必然只剩「太極」哲理,而沒有「拳」— 武術與體操了……


    大陸,已經又刮起了一陣太極風……每年五月,都搞一個「太極日」。雖然,國外早已有之。說是要把太極拳,用作全民運動之內容,當然「政治正確」;卻狹隘得可憐,無知得可憎,無能得可噱!堂堂一整個國務院、率領著武術院,竟然無奈地任由一小撮人,掐死了「民族型式」體育細小病弱的喉嚨!


    當年,「挖掘整理」,「挖掘」了兩百多個門派,那一個門派沒有「拳(套)、(用)法、功(力)」的訓練內涵!?十來好幾年了,仍然「整理」不出個所以然!也就是除了太極拳外,居然真的沒有一個門派堪為十億人民的健康來服務嗎?必須勞駕咱們的太極拳,從簡化推廣的「二十四式」,再編「十二式」,新創「六式」!?其不能不令人引頸翹企:還有沒有「三式」?同:「一招半式」?


     是太極拳獨霸住武術市場?還是少數所謂的太極拳家,把持住個人的私利?追求名利,早成現代人類的天職,但卻不應該對不起自己,只來追逐蠅頭小利,錯失了武術全體所可能共同賺取的大利!無依無靠地、獨秀一枝,那可不是我太極一門一派的榮寵呵!


    杜師一生謹厚,從不為己。永遠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而最最難得的,則是八九十歲了,仍然不失其赤子之心……打起太極拳來,拳如其人,恢恢宏宏,休休有容;已在一拳一腳、致勝養生的技術以外……我每嘆望之如神仙者,以此。


    至於我自個兒,則夫子之宮牆數仞,我只是牆角的小草……耳順之年,忽然已屆,手腳都不靈便了,打起拳來,怎麼還是毛毛燥燥,像小孩兒似的!?自己看看,不能無羞……此中關係,固然是在情性修養,在際遇環境;不免,也還有多多少少,是我對陳式太極拳的珍惜、興趣;以及,不知自量的一點兒小小的責任感呵……
附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