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随风 发表于 2015-9-19 17:56:13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苏州分会总教练马弟致开山收徒


图为:师叔陈占成、师叔陈自军、陈氏家族族长陈景安以及陈氏家族理事会成员、陈氏太极苏州分会总教练马弟致老师及三个徒弟

2015年8月26日十一时,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协会苏州分会总教练马弟致老师在陈氏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祖祠举行了首次收徒仪式。

陈氏太极拳苏州分会总教练马弟致老师带领徒弟向祖师爷像行叩拜礼

   
马弟致,男,汉族,太极故乡河南省焦作人,中国共产党员,陈氏第二十一世太极拳正宗传人。

    所获荣誉及称号:
    国家一级拳师
    国家二级裁判
    中国武术六段
    中国武术协会会员
    国家段位制指导员
    国家段位制考评员
    陈自强大师入室弟子
    中华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理事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苏州分会副会长兼总教练,
    国际太极拳高级教练
    中华太极拳高级拳师
    全国太极拳比赛冠军
    国际太极拳比赛冠军
    陈家沟太极拳学校主教练
    焦作太极中专学校客座教授

    曾被多次被中新置地公司、维益食品公司苏州分公司、法国EMBA商学院苏州分院、渤海银行苏州分行、飞利浦上海分公司、苏州怡养老年公寓、星海实验学校等多家单位聘请为太极拳老师、太极拳顾问,并多次应邀参加苏州电视台节目录制和采访。

    马弟致,自幼喜爱武术,跟随家父练习武术基本功及太极拳套路,由于对太极拳的由衷喜爱,从小就来到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学习正宗陈氏太极拳,后拜在陈自强老师门下,并受师父陈自强(陈氏太极拳新领军人物、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兼总教练)与师爷陈小星、陈小旺等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陈氏太极拳的套路、器械、推手技击和拳术理论,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市级比赛的冠军。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和国内各地授拳多年,学员多不胜数,受到各地学员好评。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让自己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 使其对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具有独特的见解。是陈家沟新生代的太极拳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为太极拳推广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任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苏州分会副会长兼总教练
    个人微信:madizhi   电话:15850336331    微博:@陈家沟太极拳-马弟致

===================================================
拜师小知识

“武术界向以拜师仪式繁琐、师徒师承关系名份极严,著称于世。要想成为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长期的反复考验,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申请,师父和师兄弟们认可后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拜师仪式上徒弟向师父行过三拜大礼,呈上拜师贴,内有压贴礼,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师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门弟子。入门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门弟子。不是入门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这是一段古今有关师徒关系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保障。
“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头等大事,中国很多传统的项目都讲究拜师学艺,如:戏曲、书法、国画、中医、针灸等传统文化。武术也不例外,没有师父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严格的说没有师承、没有师父就不算入门,行里的人认为“不是门里出身”,通俗地讲“不正规”。
学拳为什么需要拜师呢?
古代传承一门技艺非常严格,各行各业都有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技,不拜师难得技艺之密传,不拜师难以担当本门技艺承传之重任。拜师,表面上看是一种形式,实则是一种技艺的延续和一种文化的传承。古人对拜师收徒十分重视,也往往做得很神秘,外界很难窥其端倪。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行名师、名家多开山收徒,使传统技艺与文化精髓得以正脉传承,代有传人。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都充分说明师承关系之重要。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现代社会虽然不必拘泥那些旧制俗礼,但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现代人学习武术,多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目的,我们学习武术和古代学习武术的目的性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古人创编武术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技击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健身。而现代社会,武术的技击功能渐渐被淡化了,被普及的已经是武术很表面化的东西,真正具备既能“防身御敌”,又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武术根本得不到普及,甚至连传承都面临危机。这是武术传承的缺失和悲哀。我想问一句:在全世界几亿人都在学习武术的时候,原汁原味的武术内涵还能保留多少?再不挖掘传承武术的精髓,武术的生命力还有多长?
普及未必等于传承,精髓也永远不可能被普。所以,拜师学习就成了传承国学精髓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无法替代。如果你是一位想在武术方面有所修为的人,你连拜师的欲望都没有,老师怎能对你倾囊相授呢?换句话说,老师凭什么将国学精髓传授给一个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感的人呢?

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才可以拜师呢?
1、思想进步,作风正派,道德品质优良的人。
2、对武术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最基本的模仿能力,愿意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与担当的人。
3、有一定的武术天赋,并能勤学苦练的人。
4、对本门武术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对所拜师父有高度的信任感的人。
5、老师的固有学员或学生,学习较好的,并愿意再拜入师门继续深造的。
6、有一定武术基础,品行优异,需投师深造的人。

拜师与不拜师有什么区别?
简而言之,拜师,对徒弟而言,为了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师父而言,为了武术之精华代代皆有传承人。如果能成为某一门派的传承人,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幸事。当然与没有拜师的学生们有很大的区别。
1、从形式上来讲,不拜师,就如同我们在学校的师生一样,是最普通的教与学的关系,只能称为“老师”,关系密切的可以称为“师傅”。拜师以后呢,即可成为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顺地称老师为“师父”,也就是成为血脉相连的师生加亲情关系,成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指的是这种关系。
2、拜师以后,徒弟在古代是会被写入本门武术传承谱系的,现代社会会被纳入“传承网”,成为某一门派某一代传承人,成为“根红苗正”的武术传人,这是一个人被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没有拜师的学员,不可能有传承方面的记载。拜师与否,是武术好者人生经历中仅次于结婚生子的一件大事,故特别重要,也特别要慎重。
3、从教授与学习方面来讲,拜师以后,有责任心的师父都会言传身教,也会是“倾囊相授”的,毫不保留地将武术密不外传的套路和功法传授给弟子。弟子要严守师训,继承师父的倾囊之授,吸其精髓,并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达到理法合一。而没有拜师的学员,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师父就不方便再传授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作为学生,负责任的师父,也会教授一定武术的基本理论和拳法,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健身养生足以,但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有所突破了,可能会停留在一定的等层面而止步不前。
4、学习武术最重要的方法是:“言传身教”,老师教学生一般是以上大课的形式教授,也就是一个人教,许多学生一起跟着学,何况老师教授学生一般都是有期限的,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而已,而师父栽培一个徒弟,是靠单独传授,或几个徒弟一起传授的方式来教授的,而且一个师父也许会倾其毕生的心血,才能成就一个出色的弟子。
5、拜师以后,师徒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很稳固的亲情关系,好的师徒关系真的如父子、如手足一样,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一辈子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师徒的情分。逢年过节,或师父及师母的生日,或师父家里的大事、或开业、收徒等大事,方便的弟子一般都要去看望师父或亲自参加,不方便的弟子,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切。师父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子。当然,师徒双方也许会因繁忙或其他事务不能经常联络,也不会影响这种关系的现实存在,师徒都不必拘泥于形式。如果是没有拜师的学员就缺乏了这份亲情关系,以师生之礼相处即可。
6、拜师之后,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解除了教与学的后顾之忧,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师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如果徒弟学有所成,有一天出师了,师父有责任和义务将徒弟介绍给水平更高的师父来教授。没有拜师的学员,师父不承担此项责任和义务。
7、拜师者,要承担起继承、传承和发扬光大本门武术的责任和义务,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本门学术之尊严,维护师父之尊严。而一般学员就没有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苏州分会总教练马弟致开山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