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业 发表于 2005-9-19 21:36:00
<P>答千江月问,电脑上不了论坛没有及时回答希谅解,我这儿正好有一贴,请阅:</P><br /><P>“猴头永不抛” 精解 <BR> 一、现有诸说之汇 二、深层意义再现</P><br /><P> 宋书铭于民国初年向外界传出了“周身大用论”,众多拳家对于其中的“三要猴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是众说纷纭。那么其真正含义是什么?</P><br /><P> 古代拳论经诀常常一语双关,十分精要,众人之解也常如瞎子摸象各执一端。总目前所有之解可以有以下几点:</P><br /><P>一、现有诸说之汇</P><br /><P> 外形: “猴头永不抛”是一个微收下颏,使喉头(男子喉结处)不外露的极为简单的姿势。 “猴头”是“喉头”的隐语写法。</P><br /><P> 用处:这样作的好处是使颏、喉等部位不易受到攻击。 可以撑起颈弓,不失顶劲,利于身法中正不倚,利于呼吸自然深长。</P><br /><P> 要领:不能内收太多而影响呼吸自然,而且任何情况下永远保持收颏状态也会影响动作协调灵活,不利于手臂的自然吐力和“气沉丹田”。因此,对于初学者特别强调只要能将头部摆正,轻轻使头颈带领起全身即可。</P><br /><P> 境界:将来练拳纯熟,头颈与周身协调运行成习惯后,只要在练拳时“提起精神”,不用特意收颏与领顶,头颈姿态就能做得正确。(更详细内容将于近期推出的太极拳问答栏目中向大家介绍)</P><br /><P>二、深层意义再现 </P><br /><P> 以上说法可以说都是对的,但还不全面。因为猴头除是喉头外还有一意,而“问尽天下众英豪”更不是为押前面的韵而画蛇添足。</P><br /><P> 对古拳谱我们不能迷信,但古人常为一字而反复推敲的精神,促使我们无论如何也要给予适当的尊重。</P><br /><P>猴头的另一层意义</P><br /><P> 猴头除了为喉头之隐语之外更有“心意”之旨。古人对心有“心猿”之说。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整部西游记就是以心猿孙悟空为主角的一部奇幻小说。</P><br /><P> 因此所谓“猴头永不抛”,是指:</P><br /><P>1、 用意深藏不露,深沉真切,与天地相通(合乎自然,坦坦荡荡)。</P><br /><P>2、 猴头更有心意之初之意。因此大家对于练拳时起意,用心之初始之本原一定要体之真切不可抛之而忽,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尊重。</P><br /><P>3、 在推手实践中轻抛猴头必犯丢顶。</P><br /><P> 作到这一点(猴头永不抛)就可体会庄子所讲的呆若木鸡的境界,从而可以“问尽天下众英豪”。作到这一点对于所谓“提起精神”直可不必着意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猴头永不抛”与“问尽众英豪”是浑然的一个整体,前面是方法,后面是境界与标准及其重要性的描述,其前后互为表里,同时也传给了读者“提起精神”的冲天的豪气:其坦坦荡荡,浩浩乎沛然而不可当。</P><br /><P> 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拳法,而其用意又是用的似有似无的真意,周身大用论正是对太极拳用意的一个窍要提点,而“三要”所指更是窍中之窍。今抛砖引玉希望于大家有些帮助,同时也提醒读者中的小朋友,练了拳不一定就是呆若木鸡人不可近,而是对敌凛然不可犯,对友可以更加真诚地坦荡相交,因为你了解了真实的自己,随心所欲。 <BR> <BR> </P>千江月 发表于 2005-9-19 23:45:00
<P>多谢先生。由先生此贴,可见先生为人的真诚坦荡,对太极拳的热爱深研。</P><br /><P>先生所论“喉头永不抛”三点,都有道理,而且先生将流行观点与先生自己的看法一一介绍,娓娓道来,让后学得益良多。窃以为现有诸说之汇,更贴近拳谱原意,惜乎未能道尽真谛。无论如何,由此贴可见先生功力,再次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