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武式太极研究
<FONT face=宋体 color=#333333>武派太极拳的历史(吴文翰老师) <br /><br />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始祖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于课徒,至第三世郝为真始广传于世,故旧时多称之为“郝架”、“郝派太极拳”;又因其拳势强调虚实开合,民间习称 “开合架”或“开合太极拳”。解放后多称“武式太极拳”。海外为了在译音上有别于吴式太极拳,多译成“武(郝)派太极拳”。<br /> 始祖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以字行,生于清嘉庆十七年 (1812),卒于光绪六年(1880),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人。廪贡生,候选训导,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武氏自明初从山西移民至此,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其曾祖父讳静远,曾充卫千总。其祖父讳大勇,武生。其父名武烈,庠生。禹襄昆季三人,长兄澄清(1800一1887),咸丰二年壬子科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仲兄汝清(l803一I887),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世称“三武”。 <br /> 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禹察参赞戎机,以母老不能远离辞谢。后来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聘,均婉言谢绝。惟以上事慈母,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br />约道光十余年间永年南关人杨露蝉(名福魁,1799-1872杨式太极拳始祖)返里授拳,禹襄与之友好, 得以知其拳技梗概。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出师北征,李开芳部已抵湖北。禹襄奉母命往河南省舞阳县省兄,经永年太和堂店东介绍,绕道温县赵堡镇从拳师陈清平(1795一l868)问技,深得奥妙。其兄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盐店获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谱》,转赠禹襄。禹襄返里后,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专心研习,并多与力大精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禹襄根据心得著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体、养气(蓄神)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亦畬著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著名拳论,启轩著有《敷字诀》、《各式白话歌》,禹襄的长兄澄清著有《释原论》、《打手论》等文,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结论》等拳论,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膏馥了众多太极拳家,并为日后更多的文人学者研究探讨太极拳艺开创了先河。<br /> 武禹襄还根据拳理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体的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把推手演化为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他创编的拳势组织缜密,法度严谨,势简技繁,用法精敏。走架打手强调用意、以心行气,招势变换须有折叠,走化蓄发妙在腰隙抽掣。拳风自然洗练,外则柔活渊懿,内则坚劲雄直,含阳刚于阴柔之中,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br /> 武禹襄忠于继承,勇于革新,师前贤心法,不泥古人步迹,从拳理、拳法到刀杆运用;一帜卓树,蔚然成家,形成了一家完整的太极拳学派。禹襄有子五人、孙十五人;次孙延绪,光绪壬辰翰林,出宰湖北,多工文学;甥李亦畬、李启轩昆仲能传其艺。 <br /> 李亦畬,名经纶(1832一1892),出身书香门弟,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举人。启轩,名承纶,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举人。二人文学赅备,名噪一时,因受舅父禹襄公影响,放弃仕进,致力于太极拳艺之研究,以亦畬成就最大。武延绪在(李公兄弟家传)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亦畬除著有 《五字诀》等著名拳论外,并于1881一1882年间将王宗岳拳谱、武禹襄拳论益以己作,手书三册,一册自存,一册交胞弟启轩,一册授弟子郝和,俗称“老三本”。这批经典文献的完整保存,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太极拳起到了重要作用。 <br /> 李氏昆仲均为邑绅,子弟以诵读科举为业,亦畬公之弟子仅同邑郝和、清河葛福来二人。惟郝和得其真谛,演为一派,名闻海内。亦畬公有子二人:宝廉、宝让;启轩公有子三人:宝琛、宝箴、宝桓,亦习太极拳。 <br /> 武禹襄、李亦畬等人的学术思想,对太极拳的发展与"太极文化"的形成,实有筚路蓝缕之功。<br /> 郝和,字为真(1849一1920),永年人。秉性敦厚,体貌魁伟,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膂力倍人,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之粮袋,从李亦畬公习太极拳,专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诣精纯,犹不自矜。武、李二公所著拳论言简意赅,非言传身演不能穷其精妙,独为真能传其窍要,深得亦畬公垂青,视为衣钵传人。亦畬公晚年每逢有人前来访问拳技,多令为真与之周旋,足见对其器重。常置椅于寻丈外,为真能投人安坐其上,屡试不爽,又能手引壮士使其彳亍不能自主。平日习拳以虚灵为主, 因循为用,其功在动以习静,而静不挠于动;静以处动,而动不离于静;其法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故习太极拳者咸师焉。武派太极拳遂广传于冀、鲁、豫等地,武禹襄所创学派至此才得以弘扬发展,与温县陈氏太极、北京杨氏太极鼎足而立、为20世纪30年代太极拳的扩大发展,流派繁衍奠定了良好基础。马立伯在《太极拳派别》一文中说:“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曰永年杨禄禅;三曰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面师事李亦畬先生者也。……郝派尤长应用,至练习万法,亦较简捷。其所授架式最为紧凑,如干枝老梅,枝叶全去,圈儿小、路数简便,而又最经济,洵不负武、李两家之教授也。故今之述郝派者,必追溯及李家与武家。盖武、李两先生皆为书香世家,故发挥精义颇多,真太极拳之功臣也。”这是前人最早谈论太极拳流派及武派太极历史沿革、拳法特点的文章,故抄录于此,供研究太极拳者参考。<br /> 为真先生授徒甚多,能得其技艺者,除次子文桂外,本县有李福荫(1892一1943)、张振宗(1882一1950)、韩钦贤(1885一L958)、范述圃(?一1948)、顺德府(今邢台市)有李圣端(1888一1948)、李香远(1889一1961)、王延久(188一1955)、郝中天(1891一1968)、申文魁、申武魁;清河县有闫志高(1882一1961)等。余如任县王其和(1885一一1930)、刘东汉;隆尧孟和春、毛根元、郭三刚等先生也都直接或间接受过为真先生的指导。<br /> 为真先生成名后,仍洁身自好,光绪末,直隶总督袁世凯重金礼聘为真先生赴津教其子侄,并烦广府胡月舫太史就近敦劝。以“戊戌变法”故,清流多不齿袁氏,为真先生托词年老有病坚辞不就,后荐陈秀峰以代。民国三年为真先生进京访友,蒲阳孙禄堂慕先生之名,延其家执弟子礼。为真先生因水土不服偶患腹泻,禄堂请医煎药服侍,感其厚意,遂授以太极拳艺。自京返里后,应省立永年十三中学暨县立高级小学之聘,到两校任教,为太极拳步入正规学校之始。由于为真先生传人较多,对普及和发展武派太极拳做出了卓越贡献。<br /> 20世纪20年代后,传统武术有复苏之势、各地武馆林立。邢台郝门弟子李圣端(名斌,回族)、王延久(名彭年,回族)、郝中天等组建 “邢台国术研究社”(前身为少林会 )。李圣端先生任社长,学员有70余人。研究社虽是业余性质的民间组织,但在武德教育、课程安排、教学考核上都有较为周密的计划。邢台国术研究社到1937年10月日寇侵占邢台后才被迫停办。从其前身少林会计算历时十三载。以李圣端先生为首的教师们品端艺精,各尽所能,教授有方,培育出不少人才,为日后开拓武术,弘扬武派太极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FONT> <FONT face=宋体 color=#333333>武式太极拳的源流<br /><br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br /> 武禹襄,名河清,自幼酷爱武术,曾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赵堡太极拳,备悉理法,并于同期得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他通过对拳谱的研究和本身练拳体验,创编而成武式太极拳。之后他更精研拳理,勤于实践,写出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太极拳理论著作,其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br /> 武禹襄之甥李亦畬,从1853年开始跟武先生学拳,秉承武先生文武双修、理法并重的治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武先生所创的太极拳理论,其后,又将其拳艺授予郝为真 (当时李先生与郝家是邻居)。从此,武、李一派太极拳便由郝家承袭相传。由于郝家继承、发展和传授这一派拳艺的时间相当长,因此数十年来此拳又称为“郝式太极拳”。 </FONT> <FONT face=宋体 color=#333333>武派太极拳之身法轻灵(郑正之老师) <br /><br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开头三句即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充分说明太极拳身法轻灵的重要意义。<br /> 先师郝少如在教学中对身法要求特别重视。他指出:"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无论是教与练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练身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br />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br /> 笔者对身法轻灵的感受是:<br />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br />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br />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br /> (四)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br />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br /> 常见多年纯功不能运化、双重之病未除者有之,发劲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变形走样者,凡此皆由于十三势身法末参悟,缺明师指点,学者不可不辨耳。<br /> 笔者今年逾八旬,仍坚持锻炼,耳聪目明,身心两健,这应归功于少如恩师的无私教导。与此同时,更得益于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拳论虽短(32句、197字),但句句是实践的总结,具体易懂。多年来我细细揣摩钻研,边学边用。拳论富有无限生命力,永远是我学习的源泉,习练的指灯。<br />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br />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便有缺陷处,无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FONT> <FONT color=#333333><FONT face=宋体><b>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郝月如老师)<br /></b>武式太极拳,又称郝式太极拳。它是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极拳,具有完整丰富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br /> 武禹襄、李亦畬所传下来的太极拳套路,本来有五十三势。先父郝少如根据先祖父郝为真的总结,将这五十三势的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发展为现在的九十六势。因此武式太极拳的每一势都分起、承、开、合四个字,所有的动作都是按起、承、开、合的节序来编排的。 <br /> 武式太极拳不仅以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而且在身法、步法、手法上,都严格遵循太极拳的原理。其身法以中正为基础 (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始终保持躯干的中正),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强调由内及外;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强调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除下蹲及跳跃动作外)来借力,因而对腰腿的要求极高,运动量世颇大;手法则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臂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在整套动作中强调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并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br /> 武式太极拳艺的特点“因敌变化,借力打人”。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为原则,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形迹,变换而使人莫测,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渐达“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FONT></FONT> <FONT color=#333333><FONT face=宋体><b>武式太极拳论释疑(乔松茂老师)<br /></b>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本人从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锦藩先生近20年,经先生把家传技艺无私地倾心相授,体示口解,又经自己近30年的默识揣摸,精诚研习,对该拳论的本意了解一二,今对该拳论部分专业名词,解之、释之。<br /> 一、“身备五功”解<br /> 武式太极拳没有身备(背)五弓,只有身备五功。五功是指练习武式太极拳内传的由着熟到神明的五步(层)功法或五个阶段的练习方法。只有按这些练习方法和要求精研细悟和长时期的练功,才能达到武式太极拳的彼岸。而身背(备)五弓是其他拳种的练法,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定要辨清。<br /> 二、释“四两拨千斤”<br /> 本应是“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千斤都是指的彼。意指打手时要集中内劲打击对方劲根,从而达到牵动彼全局的战略意图。<br /> 三、释“立如秤准”“活似车轮”<br /> “秤”乃棋盘也,“立”乃广义指行止坐卧,引申为行功走架及打手时要符合身法要求,由心知达到身知,就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应敌变化示神奇。 <br /> 四、释“人不知我,我独知人”<br /> 武式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发人时除和彼接触点接劲不动外,运化全在胸中腰间,发人全在腰腿。<br /> 五、释“蓄劲如张弓, 发劲如放箭”<br /> 武式太极拳在内不在外。意指蓄劲时,内劲由手至膊膀脊柱返回腰间,就如人搭箭拉弓一般。“发劲如放箭”一句,是指发人时,内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要有犀利感。运劲如百炼钢。总之,这句话是形容内劲蓄发的。<br /> 六、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br /> 人刚我柔的同时要我顺人背,这样就做到刚柔相济,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人刚我柔不在外而在内,不在上而布下。<br /> 七、释“舍己从人”<br /> 1·意指对方来势,让你怎么还击,你就怎么还击。<br /> 2·就是内劲要随着彼的“曲”就彼的“伸”。<br /> 八、释“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br /> 每一交手,唯接彼来劲之处要有力和彼劲接定,然后内劲回注腰间,但外形不变。<br /> 九、释“着熟”<br /> “着”指按身法的要求练习,这里指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熟练地掌握武式太极拳论要求的练功身法。这个阶段主要以强身为主。<br />十、释“懂劲”<br /> 何为“懂劲”。指在走架和打手对劲,劲由内换到身知了,做到五字诀所说的“神聚”了。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刚柔相济方为懂劲。此时自然做到了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力从人借,不在外面,气由脊发,懂得了内开合。这个阶段主要以防身为主。 <br /> 十一、释“神明”<br /> 由懂劲后,功练一日,技精一日,做到了“意气君来骨肉臣”,逐步由拳理、拳法悟出做人的哲理,对事物、自然界都有了科学的思维。无欲则刚,修养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人的品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个阶段主要以修身为主。<br /> 十二、释五字诀中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br /> 指经过严格地按身法的要求,长时间地默识揣摸练习,举手就做到,日有所视,意有所指,力有所达。就是外形和精气神、意目力,做到了完整的统一,也就是周身一家脚手随了。<br /> 十三、释“双重”<br /> 不能运化者,虚实不分,开合、粘走不能相济,为“双重”。“双重”是练功中的一个过程,通过长时间逐步的正确身法的习练,去掉了不正确的,正确的上了身,“双重”就会改掉,同时这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br /> 十四、释“太极”和“太极拳”<br /> “太极”两宇出自《周易》。太极拳系中华武术的一个拳种,因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及表现形式区别于其他拳术,且又经过历代武术先哲们的精心锤炼,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故后人称之为太极拳。太极和太极拳是两种学问,学习太极拳者要分清。击技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灵魂,要以武术的规律来思考它,要按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来专心致志地修炼,否则,只能枉费工夫。 <br /> 十五、释五宅诀中的“呼吸”<br /> 武式太极拳中的呼吸,是“开合”的代名词,指“内劲”在体内的升降。而不是指人的肺部呼吸。太极拳系自然之道,肺部呼吸要求自然。<br /> 十六、 释“腾挪闪战”<br /> 腾:为开、为发。<br /> 挪:为合、为蓄。<br /> 闪:接定彼劲,使之劲头落空。<br /> 战:发内劲时,运劲如百炼钢,要有摧枯拉朽之势。<br /> 十七、释“粘黏连随”<br /> 指经过长时期的按身法的要求练功,知己和知人功夫都达到了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无过不及的阶段。 <br /> 粘:我顺人背谓之粘。<br /> 黏:劲断意不断谓之黏。<br /> 连:不顶渭之连。<br /> 随:不丢谓之随。<br /> 十八、释“起承转合”<br /> 起:即一搭手接对方皮肉之形。<br /> 承:接定彼骨之劲,即物将掀起。<br /> 转:内劲由脚跟注于腰间,施于两膊,形于手指。开也,发也。<br /> 合:内劲由原劲路回注于腰间,蓄也,拿也,拨也。<br /> 十九、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br /> (1)武秋瀛云:“合即拨也。”<br /> (2)指按照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要求,自己守住规矩反复锤炼,明师点传,达到神不外散、神气鼓荡,周身无有缺陷,周身一家才能得机得势,舍己从人,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的功夫。 <br /> 总之,只有正确地理解武式太极拳论的本意,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得其真髓,由心知到身知了,才能合乎客观自然规律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反之,将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也是百多年来的历史教训。</FONT></FONT> <FONT face=Simsun color=#333333>武派太极拳身法(吴文翰老师) <br /><br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出身于武弁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马武艺,而射箭能否命中与身法之是否正确有很大关系。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 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各地修炼太极拳术者,虽然各有损益,但基本要求一致。尤其是武禹襄先生手订的“身法八要”,不仅被各地武派太极拳传人视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对其他太极拳传人及其他武术也都具有指导意义。为便于太极拳爱好者研习参考,将以上身法要求浅释于下。<br /> (一)提 顶<br />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br /> (二)吊 裆<br />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br /> 三)涵 胸<br />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br /> 四)拔 背<br />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 (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br /> (五)松 肩<br />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br /> (六)沉 肘<br />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br />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br />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涵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会受到影响。<br />(七)裹 裆<br /> 两腿犹如骑在马上,两膝内扣有内裹之意。两腿下屈,重心下降,则桩步自稳。弓箭步定势时,虚腿胯根微向内掩,将裆提住;后坐步定势时,前腿 (即虚腿)胯根要微向内合。能裹裆则两股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绰,则回旋便利,为安身之要法。但裹裆不可太过,形成夹裆、尖裆。 <br /> (八)护肫<br /> 两肘和前臂要护住中线 (头面及前胸),两肘要护住两胁。<br /> 太极拳是近身作战,双方身躯比较靠近,在我打击对方之同时,要紧紧看顾好自己之门户。裹裆是下护己裆,护肫是上护己身。裹裆护肫不仅施于推手散打,在演练拳势中也要时时做到不可须央相背,习惯成自然,实做时才能身法自然合度。遗憾的是有些太极拳手在走架时多不知裹裆护肫,有的书上还把"护肫"写成"护臀"。说明对裹裆护肫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br /> (九)腾 挪<br /> 拳势未作之前先意动,手、足、身姿继有预动之势,进退转换皆易,始能气势腾挪,而无散漫之心,"视静犹动"。<br /> (十)闪 战<br /> 是用极小的动作,突然转换,迅速发放,周身协调,全神贯注,由脚而腿而腰,贯于两膊,达于手指,一气呵成,发劲迅如闪电。<br /> (十一)尾闾正中<br /> 尾闾一词出于《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十三势歌》中“尾闾正中神贯顶”之尾闾则指尾骨。何谓 “尾闾正中”,郝月如先生说:“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我意欲向何处去,脊骨根便直向何处’。”这样尾闾上可与整个椎体对准,若串珠系累,脊梁自然竖起,脊柔筋韧、瞥力自生。前与任脉中线相冲,尾骨、鼻准、肚脐三点保持上下一线,一动三点皆动。尾闾与夹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尾闾犹如船舵之与船的关系,实为虚实变换之枢纽。习者须潜心领悟,方能掌握其窍要。<br /> (十二)气沉丹田<br /> 演拳时周身放松,体内脏腑也都放松,筋骨皮肉各安其位,于是人体重心下降,腹内得到饱满充实,胸部感到宽畅松快,呼吸要慢、长、细、匀,纯任自然,不可过骤,过骤气易上浮。走架打手如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就易做到"气沉丹田",有利于下盘稳固,气达四梢。<br /> (十三)分清虚实<br />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武派太极拳以虚实开合为要,运动中两足、两手均应分清虚实。其根在脚,两足必须分清虚实。虚非全然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虚脚与胸有相系相副之意;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撑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关节都要松沉,体重落于足心涌泉,下人于地,不可落在足前掌或足跟。如虚实不分,便是双重。<br /> 以上十三条身法要求相辅相成,互有关联,对能否练好太极拳至关重要。武派太极名家徐震先生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上述身法要点概括精深,有画龙点睛之妙:“提顶拔背,则神志清明;含胸敛肋 (即护肫),则感应警敏;松肩沉肘,则关节通利;裹胯 (裆)摄尻 (即吊裆),则身安息调;足常一虚一实,交互相代,以文其身,则进退转变甚易,故能腾挪;周身随时随处可以运移,则婉转避就,无所底滞,故能闪战。十者悉合,是为合度;一事未合,余即受其牵系,难以尽当。故演架于合度,于弁搏养生成可得效矣。”摘录于此,以加深读者对身法要求之印象。<br /> 这十三条身法要领虽然都很重要,但不是初学者很快就能掌握的,应当分清先后,突出重点,纲举目张。先掌握主要的,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打太极拳身法“中正安舒”至关重要,所以要先掌握提顶吊裆、尾闾正中等身法要求。其次要求做好松肩、沉肘。初学者最容易耸肩抬肘,肩肘僵滞,既影响走架,也不利于实用时之走化。能做好松肩沉肘,就为涵胸、拔背、气沉丹田等提供了条件。<br /> 提顶、吊裆是对人体竖的要求,松肩、沉肘是对人体横的要求。一竖一横安排好了,再掌握其他要领,献比较容易,逐渐练习,以臻贯通,然后可进于精妙。</FONT> 精彩武式太极拳教学视频 武式太极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