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链条与太极拳的节节贯穿
[这个贴子最后由太极方架在 2004/02/02 10:45pm 第 1 次编辑]<br><br> 链条的节节贯穿与太极拳<p> 链条是由一节一节,一段一段的点连接而成的,缺了哪一点、哪一个环节都不行,都将失去了链条的整体作用,(西方现代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链条现象,与此同此理), 人们在加工制造链条时,必须是一节一节成型的,一环扣一环,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链条现象”与太极拳的“节节贯串”大有干系,通过深刻透析“链条现象”,能直观地揭示阐明太极拳“节节贯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实内涵,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p> 在有关太极拳的论述中,讲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讲究”犹须贯串“、讲究”通体贯串,务令丝毫间断耳“、讲究”收敛入骨“、讲究“务令顺遂”、讲究”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等要领;要求“以静制动、舍己从人”要求“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其真实含义和操作方法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在此,我们不妨把人体骨架想象为一组”链条“,链条一般是不会”主动“的,只是在”被动“的情形之下,才发生变动,形成互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大有助于我们精确而完整的认识太极拳架、太极工架的结构和功能,打一套“明白拳”。从传统上来讲也就是知晓了太极拳的练法和用法,了解并可能掌握太极拳“节节贯串‘的真实意蕴,再进一步把这组”链条“看作太极拳当中的各种”劲路”,进行排列组合,牵动往来气贴背“,安排好自身,那就不难了悟其中的奥妙。但如何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节节贯串“的系统要求呢?如何将周身练成一家呢?除明师的口传心授外,明白原理,练熟身法,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正确途径,而"拆开来练"是一种传统的练功方法,是一不可忽视的过程控制!通过盘架把自身的劲路连接打通,形成一个周身一致的整体”弹性反应系统“,由初级的“撑筋拔骨‘这步工夫逐步过渡到极细微的”牵连入骨“的内在修为,吴耀宗先生曾说:“太极拳是越练越往里收的”,拆开来练,不断微分、细分,不断排列组合,由”筋骨皮}的练法,上升到“精气神”的养法!练至极细微的"骨肉分离"的真实体感!分辨出太极拳筋、骨、皮的各层工夫,肌肉等张性的拔开,肌肉纤维被拉长,而不单单是变粗,练成不同一般的肌肉弹性;周身骨节能节节对拉拔开,骨节通灵,内劲自生,是知己工夫的基础!<p> 吴家太极拳的"排算盘珠"的单练功法过去是秘不外传的,当年吴耀宗先生曾对林太民说:你看你身上就是一块一块的,怎么办?要我怎么教,你才能明白?这就是对太极拳“节节贯串”的工夫还没有深刻认识,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苦恼,怎么做还是跟老师差一大截,而这些问题老师处理起来是那么的干净利落,自己是越练越没有信心,越练越觉得太极拳真难,开句玩笑说,可能比读大学还难,用力不对,不用力也不对,松不对,不松也还不对,事实上在太极拳的修习过程中,相信大家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与此相类似的苦恼和问题,对这步功夫体认不足是不可能达到太极拳细腻入微的“微观”领域的,望有心人细加领会,不断钻研体证。<p>(369兄我交寒假作业了) 方架可曾听说过“胎力拳”,属内家拳(不在国家体委一百多种拳种之内)。有一要领就是要求人体要像一串珠子。 方架的论坛我可是常常捧场的呀! 用鏈條/綱舉目張來講節節貫穿令我感到疑惑, 我倒是覺得自己好像"骨牌"遊戲, 每節完全放鬆下激發下節, 祗有頭一節需要加外力. 有時排得不準,那就斷了.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3-1/12_284_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谢谢探讨<p>骨牌倒了后、散了后如何再起?是不是“链条”更好些? 太极拳每动都是「偏沉则随」,「偏沉」是中节,「则随」是梢。如果「左沉」是「来」,则「右沉」是「去」,「来」时「偏沉则随」,中节为主,梢跟随;「去」时也是「偏沉则随」,中节为主,梢跟随,原则祗有一个。<p>人体最大的中节是腰胯,但人体的每个局部,都有其中节,例如整条手臂有肩、肘、腕,中节是肘。而腕则既是胯的梢又是肘的稍,怎样运用复合的中节「偏沉」,又怎样驱动梢节「则随」呢?便得由师传示范,口授引路,再加自已摸索领悟了。可以提示的,是「后浪推前浪」,前浪势尽回落,后浪已经涌上,前后一同复合涌起,来回往复,滔滔不绝也。回落的前浪,可以是自已的前势,也可以是别人来力之势。<br> 体会周身节节贯串是学习太极拳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br>“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br>“迷时师渡,悟时自渡”,<br>迷时师渡--------是老师对学生的回馈过程-----喂劲、听劲、泄劲等<br>悟时自渡--------是学习者自我回馈----找劲、顺劲、运劲等。<br>两者结合才能成为整体的学习方法,太极拳的最终应用在于整体一贯,链条现象所揭示“拆开来练”不断细分只是重要且必要的手段,目的在对动作作深入纯熟细致的练习,而最终要成为环环相扣,环之无端,无始无终,一动无有不动的圆满太极。<br> 张三丰祖师遗论中说:「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又说:「虚实能分而后能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十三势行功歌』也说:「变换虚实须留意」。由此可知虚实分清而又节节贯串在太极拳术之重要性。<p> 链条,我有同感.不论是行站或坐,我都注意保持这种感觉.<br>我的练法是百会有根绳子悬着,全身关节松开,象链条一样向下垂落不挂力,脚底松开不封着,使意气能从脚下出入.请问各位大侠,我这样练有没有问题. 楼主的图片如此生动,如此令人憧憬,它用最简单而直观的形式充分 <br>证明了平面几何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两条直线只能有一个交点。楼主 <br>用心良苦,用一个如此吸引人的标题把各位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 <br>帖子上面来,为的是给我国10多亿人口普及平面几何知识,丰富大家 <br>的大脑,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准,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了不 <br>可磨灭的贡献,实在是诲人不倦,恩比天高。楼主这种毫不利己,专 <br>门利人的精神,正是当代社会所缺少的可贵精神。人格的伟大,精神 <br>的崇高,对社会的义务感,对世界的责任感,就如同楼主对科学的严 <br>谨态度一样,毫无保留的表现在楼主高尚的身上。虽然我们没有亲眼 <br>目睹楼主高贵的体态,但从两条直线之间我们还是能够依稀隐约窥视 <br>到楼主伟岸的身躯,他犹如我们人生航程迷雾之中的一座灯塔;又好 <br>比行走在穷山恶水之间的旅人看到的一座正冒着袅袅轻烟的驿站;又 <br>似在黑夜之中摸索前进的人们的一盏指路明灯。总而言之,你就是红 <br>灯记中铁梅手中的那一盏红灯。是你,指引了我们革命的方向,指明 <br>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使我们的人生方向有了新的定义。那两条红红的 <br>直线,是如此又红又专,他们有着相同的长度和斜率,却又如此不同, <br>一个指着北极星的放向,另一个指着大熊座的方向。不需要任何的度 <br>量工具,就是这么简单的两条直线,精确无误的指着数万光年之外的 <br>天体。而他们的交点更是精妙,就在我们眼前的高12,宽08象素的方 <br>框之内。如此精确的计算,难道不是楼主用心良苦的结果吗?我们难 <br>道不该为楼主这种为科普奉献青春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吗?我感动的热 <br>泪盈眶,这眼泪,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没有流,周总理逝世的时候也没 <br>有流,但是这一次,我流了,而且流的无怨无悔!为了楼主的精神! <br>为了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流几滴眼泪算什么?<p>感动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