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
发表于 2003-9-21 17:52:00
王培生老师论太极劲(张耀忠)
引自张耀忠著《太极十三刀》,人民体育,2003-6<p><p><br>练太极拳,最讲究的是要有太极劲。所谓太极劲,笼统底讲,就是看上去人家丝毫不动,但只要触及他身子,你就会如同悬空漂浮起来,被发出去还不知怎么回事。在练太极拳的全过程,自始至终,每招每式,一举手,一投足,每一微动,甚至不动,每一时空点,都必须有太极劲。如果没有太极劲,那只能说是空架子,与一般体操无异。练太极器械(包括刀、剑、杆、枪),同样也要有太极劲,否则,与外家无异,还冠什么“太极拳”呢。对于太极劲,杨派先辈陈炎林先生曾于1949年1月在他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有过专题论述。当代太极泰斗,我师王培生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回答弟子和同道们的问题时,对太极劲作了更为通俗而又独到的阐述,使大家受益匪浅。今将当时听讲记录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以飨读者。<br>太极拳推手中所包括的各种劲,一共有35种。还有一种凌空劲根本就没有传出来。现在有人说把人两条腿打起来就算是凌空劲,其实不是,凌空劲一下抖起来老高的,现在没有,也做不到。下面讲其中主要的24种劲:<p><br>1。【粘粘劲】就是搭手不离开的意思。即一搭手要真正能把对方粘起来,否则不算粘粘劲。此劲在太极拳诸劲中尤为重要,离开粘粘劲别的劲都做不成,这是最基本的劲。粘粘劲的练习方法就是跟拍皮球似的,皮球的气越足越好,拍一下马上就起来。练习时速度要快,形体不要太大。平时要多练习,例如做搂膝拗步,手心稍微一突出再空手心,粘粘劲就出来了。脚心也空,胸一空,粘一点就是,粘起对方再发着。一粘,对方就冒高,晕晕忽忽的就起,这再发,手一伸就是。没有粘粘的硬推,非太极劲。<br>
吾识传人
发表于 2003-9-22 09:26:00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老三</u>在 <em>2003/09/21 05:52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引自张耀忠著《太极十三刀》,人民体育,2003-6<br>练太极拳,最讲究的是要有太极劲。所谓太极劲,笼统底讲,就是看上去人家丝毫不动,但只要触及他身子,你就会如同悬空漂浮起来,被发出去还不知怎么回事。在练太 ...<br></div><p>老三从自己的角度对这段话有了共鸣。
桃谷大仙
发表于 2003-9-22 13:50:00
太极十三刀是吴家的吗?怎么 和杨家的一模一样?人家都一百多年了,你还谈什么经验与、技巧?可能杨家已经忘光了,需要别人提醒吧?
hwl369
发表于 2003-9-23 14:23:00
太极十三刀是吴家的吗?怎么 和杨家的一模一样?人家都一百多年了,你还谈什么经验与、技巧?可能杨家已经忘光了,需要别人提醒吧? <br> 这样讲我认为不妥。<br>1、和杨家的身法要领及动作并不一模一样。<br>2、要按你的说法往上推,杨式老架动作与陈式又相近之处又怎样解释?就不是杨家的吗?
老三
发表于 2003-9-25 17:53:00
2。【听劲】练全身的接触点。开始练手、腕、臂,即由腕到肩,这是起码的要求,渐至全身上下都能听,即锻炼神经末梢的灵敏性,连头发也有反应。所谓凝神于耳,是指神含蓄在内。练习时全身必须松开,否则是聋子。你若感觉对方有力,那你应该先检查自己,因为是你的胳膊聋了,人家大声嚷你都听不见,跟木头杠子似的。单巴掌是拍不响的,是你硬你才觉得对方硬。你把关节放松,灵敏劲就有了。身体各部关节都要放松,最主要的是腰、腿放松。怎么松,就是肌肉放松,骨节拉开。比如伸手去拿茶杯,要拿但不拿,就是比划着要拿,这就松开了,这时肌肉是松弛的。你若真拿起来,你肌肉就紧张,骨节也都卡死了,这叫拙笨的力气,听劲首先把自己全身放松,关节拉开,就是想着一节一节向相反的方向拉,想完了就忘掉。脊柱是往上下两头抻,叫做上下对拉或对拉拔长。下面是先想尾闾往前下,一收腹,上边是眼向前平视,顶就领起来了,这叫“尾闾中正神贯顶”。膝关节老想着有稍微上提的意思。脚趾松完以后想涌泉穴,再松到环跳穴这就稳了,如同鸟儿停立在电线上一样轻飘飘的。下肢关节松开后就能站得很牢,如树植地生根。全身放松以腰、腿为。还有三空,即手心空、脚心空、胸空。整个身体练得像气球一样才出轻灵。皮球不行,篮球也不行。就如摆放的气球,人从旁走过它就有反应,人一按它一瘪,你一撒手它又鼓起来。有了这种灵敏性后,你再听对方。听劲听什么,听对方的反应,即动静虚实变化,他半虚半实怎么做,全虚全实怎么做。要破坏对方的重心,稳定自己的重心。如要不让对方听出来,你本身也得练成如气球一样灵敏才行。所以太极拳就是跟人搭手以后,明白对方粘上那儿了,你把肌肉放松,一比划,不拿,对方急不得恼不得,就是个障碍物给他搁那儿了,这个叫听劲。掌握听劲的要领是肌肉放松,骨节拉开,身上才灵。
吾识传人
发表于 2003-9-26 00:46:00
[这个贴子最后由吾识传人在 2003/09/26 00:49am 第 1 次编辑]<br><br>我那时候才十二三岁,也拿这不当怎么会事,反正跟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见天儿的见面儿,边学边教,的的确确是教学相长,净是比我大好几十岁的学生,都互相尊敬。一推手我就成了人家的人架子,我的接手、化手都是在教人的过程中训练出来的,在实践中训练出来的。<p>经验是这样来的。<p>祝大彤前辈书上提到的不具名太极高手不知道指的是谁。
老三
发表于 2003-9-26 18:54:00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吾识传人</u>在 <em>2003/09/22 09:26a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老三从自己的角度对这段话有了共鸣。<br></div><br>吾老师,我还没有沾粘劲.没有沾粘劲的体会,请您谈谈?
吾识传人
发表于 2003-9-26 20:49:00
[这个贴子最后由吾识传人在 2003/09/26 09:21pm 第 1 次编辑]<br><br><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老三</u>在 <em>2003/09/26 06:54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吾老师,我还没有沾粘劲.没有沾粘劲的体会,请您谈谈?<br></div><p>折杀我也。我也没有!慢慢练了,自然会有。千万不要叫我老师。<p>不过我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去分开一个一个劲,太极其实只有一个劲。
老三
发表于 2003-10-1 18:16:00
谢谢
hwl369
发表于 2003-10-2 08:44:00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吾识传人</u>在 <em>2003/09/26 08:49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折杀我也。我也没有!慢慢练了,自然会有。千万不要叫我老师。<br>不过我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去分开一个一个劲,太极其实只有一个劲。<br></div><br>由典型到普遍,我认为把各种劲先分开练出来,再合而为一的程序是有道理的,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