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拳的文练与武练
传统太极拳与其它拳术一样,亦有文练与武练之分。文者,体也;武者,用也。体为用之本,用为体之能。谱云:“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鸣。”点明了文练和武练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br> 何为文练,何为武练? <br> 文练又称文功,属行功技法,为阴,性柔,主修内功;武练又叫武功,属应战技法,为阳,性刚,重在练技。 <br> 太极拳的文练,是通过意念、呼吸与动作、速度的有机而合理的配合,练精气神意。通过文练可起到舒筋骨、活气血、平稳人体阴阳,练就丹田内气的作用,达到强身固本的目的。一旦用于实战,配合技法,周身轻灵,内气不运自到,随意而发(“随意”是“随意念”,不是“随便”)。 <br> 文练法,是内家拳修炼中高层次的练法,因其主修“内”,即“内练一口气”,固初看上去,肢体动作显得舒缓柔和,松活圆转且又沉稳,一般不表现出快捷紧凑、刚劲的外形,更无明显发劲的动作,虽与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健身练法颇为相似,但在本质与练法上并不相同。太极拳的健身练法强调的仅仅是动作外形的“规范化”,如同练习仿宋字、美术体,初看也“横平竖直”,步步工整,但细究起来却没什么文化内涵,缺乏技艺底蕴,经不起推敲。而太极拳传统练法则如传统书法,不仅每招每式的起承转合要讲究,更注意意念与呼吸的配合、呼吸与动作的协调、动作与速度的相应,即不仅讲“外三合”、“内三合”,而且要“势势存心揆用意”。因此,一般的太极拳健身练法虽然也能通过精神内守、肢体放松、动作舒缓协调等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毕竟不是武术上的“文练”,一般不会产生内气,甚至连汗都不出。须知出汗是练出功的标志之一。练功出汗与因天气热或其他运动而出汗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是营、卫二气作用的结果,即使冬天躺在床上练功也能挥汗如雨。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因为机缘而结识过一两位“正宗传人”,跟着学了几天,便以为已得真传,但终因练不出气来,又要自圆其说,竟称前人的经验是没有文化不懂科学的结果,其实是这些“翰林大学士”练习不得法。因为,即使得真传,还须真练才能有真功。何况真功单靠文练是不够的,还要有武练为根基。 <br> 太极拳的文练以练意为核心,以练出内气、增长内劲为标志,以强身固本、防身自卫为目的,它是传统武术的一种修炼形式,但决不是健身操。文练虽然是以练内气为主,可是在行功走架时每招每式仍讲究技法,因此比单纯的武练高级得多,虽为文练,同时又是最高级的技击练法。太极拳的技击不是两个人搭好手后推来推去,而是散手。推手只是一种训练听劲的方法,一般不能用于实战,故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太极拳和其它拳术一样,本质都是技击的,而且较技时不论对方是什么拳种,也不论对方用什么招式、从什么角度打来,都可以应战,至于输赢,那是另一回事,要取决于各人功力和技法的运用及应战心理等因素。在中国武术史上,曾有过蔡龙云先生用华拳技法于40年代分别战胜白俄拳击手马索洛夫和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黑狮”的战例,还有吴式太极拳家吴公仪1954年在澳门迎战香港白鹤拳师陈克夫的战例。本文援引以上两例不是说谁的拳好,而是说任何拳种都可以技击。文练必须有武练为基础,特别是太极拳。如果吴公仪只会推手,就不可能在对方猛烈的进攻中用一记撇身锤击中对方鼻梁骨。可以说徒有内功也未必能应战技击,因为功与技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互跟互生的。功技并重是防身、技击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所谓:“功技合一”。 <br> 如果说武术的文练是以内功来推动技法,那么武术的武练就是以技法来表现内功。拳无技不荣,技无功不用。无技法的练功,不是拳术。有人说大成拳不用技法,其实不然。以为单凭内功就可以搭手放人于丈外,让应者立仆,如果不是内行故意省略技法描述,就是外行没看出技法。有关太极拳的神奇描写莫过于此。实际上没有稳定的应战心理和较为娴熟的化打技法,同样也是动急不能应,动缓不能随,上不去,接不住,化不掉,发不出。任何人写理论文章或介绍前人的功夫都应实事求是,要讲科学,不能搞“神”化。因为这不是武打小说,也不是港台武打影片,搞得人能在天上飞。以为内功是高深莫测的,或强大的象原子能反应堆,都是不切实际的。内功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即人体潜能,人人都有,但它因人因时因事有所不同,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只有功夫高低之分。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能拼命。60年代,上海光华丝绸厂着火,一女工情急之中搬起一台电动机冲出着火的车间。后来她再想搬回原处,连推都推不动。不练功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不易调动这种潜能,往往只有在情急之下才行。而练内功的人,由于平时练功已养成“眼前无人似有人”、“行止坐卧不离这个”的习惯,因此,一旦遇到情况立刻能“如同火烧身”,马上调动起人的潜能,出手比常人快,劲力比常人大,这是毫不奇怪的。 <br>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动即是法。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文练法和武练法都是法。不深刻体悟这些道理,不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就无法攀登武学高峰。不少人习武多年还不能应战,特别是练太极拳的只会推手,不能对付其它拳种拳法,这往往是上来就文练,不重视或不会武练的结果。于是在推手中叫人家不要用力,冷不防给人家一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提高对武练的认识,加强武练。 <br> 武练,是传统武术的基本练法,是基础。它是以技法为主的训练,属应战技法。太极拳的武练法强调功架的工整,细节的变化,方向的正确,角度的巧妙,劲意的深透。吴式太极拳传统练法中的低架子就属于武练。它与中高架文练相比,架子低、步幅小、细节严、出功快,深受习练者喜爱,同时也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因为难度大。例如,起势中的马步分掌,要求大腿蹲平仍保持上身中正,重心右移至一条腿时要平稳,不可有起伏。同时腰胯要彻底放松,浑身无一处僵硬。其行功走架时,闪展腾挪,步如灵蛇,身似游龙,翩若惊鸿。其折叠转关处,劲意似断非断,层次分明,灵活多姿。这种练法不易为中老年人接受,不易推广,无法象文练法那样普及。可以说,如果太极前辈当初公开的是武练法、武功架,哪怕动作练得再慢,恐怕也难能有现在那么多中老年朋友参与了,更不会出现当代“翰林学士”竞相出书论太极的热闹景观。因为事实会让“翰林”们明白:光靠一般性健身练法或单纯文练,要产生“四两拨千斤”、“耄耋御众”的功夫,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br> 武练法除了套路训练,还有单式、发劲、发声,以及对接、喂拳训练,也要练习排打等。但所有武练的内容都是科学的,不违背生理特点的。如适当地练习打沙袋,主要是感受技击中的应力,决不是硬打蛮干,以打出一手老茧为“功”。 <br>无论文练还是武练,都应在明师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初学启蒙时,老师更为重要。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光靠看书、看录像是学不会的。太极拳传统技法相当细腻,要求相当严格,即使在老师指导下,也不是很快可以入门的,千万不要以为看着书学真能成才,自学得有了基础再进行。 <br> 山高路人稀。要真正学以致用练好太极拳,提高太极拳艺,就要文练、武练并重,遵循两者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规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拳术之道,一文一武;技法之道,一阴一阳。其中包含一柔一刚、一内一外、一功一技、一静一动等变化。技法上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是绝对的,不断的。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阳尽阴生,阴尽阳长。阳中有阴,阴中寓阳,阴阳互生,复又互长。理为互根,转化消长。文练为阴,武练为阳。阳为阴生,阴为阳长。文武并重,体用俱强。 <br> 太极拳的文练和武练说到底是要练好内功,提高拳技,达到功与技的高度统一,这一点和其它拳术是一样的。有功无技难成艺,有技无功浑身空。功技合一,不可偏废,这才是练好太极拳和其它拳术的正确途径。 好文呀,俺支持! 好帖!!!!!!!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3-1/12_201_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修真图 拳术之三练(转贴)<p> 向来修习拳术攻防之道,存在三种练习的方法,即文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简称“三练”。<p> 文练法:即指练空,悟空,用空;武练法:练实,物实,用实;横练法:练横,横练,用横。三种不同修炼方法,最终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p> 文练法:乃拳术的正统练法。文者,体也;武者,用也。自己懂劲,阶及神明,是为文成,而后较技,可有武之用。假以时日,可达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功夫艺境。<p> 武练法:击打拍物,可速成武事之用,然无文体之功,而不能使功夫炉火纯青。<p> 横练法:虽可制敌,取一时之成效,而非拳术攻防之道的真谛,终难成正果。<p> 上论乃是“三练”的大概情况。<p> 文练法,乃遵《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精研拳术理论,运用拳术攻防变化规律,掌握拳术练习与运用的方法、准则,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外功夫,以练己为宗旨。<p> 自练时,拳以打空为能,没有实物为物象,全以意境为第一大要,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躁、柔弱无骨。进行攻防招法训练时,面前虽无人而意境似有人与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体察自身变化技巧的运用。<p> 而动手较技时,视对手如无人而知其势,防守疏密得当而不可侵,攻击对手而不伤人,使对手攻击不得机势而无法出招还招。此为拳门上乘功夫的要旨。 <p> 练此功者,须要有较高的悟性。一旦入门上道,则能终生习拳而不辍。运用拳术攻防变化,可达出神入化的妙境。<p> 武练法:不修炼文体而直修“武用”,以实物操练拳法招数,如打砂袋、击木桩、踢巴斗,或借助于其它器物如树木、砖墙、电杆等,以此物象模拟要击的人,练习打、踢、肘、靠诸法,其特点是借物而贪重。此种习拳之人,较技用招力量较重,然绝非“文练法”击手用招之“沉”的功夫可比。<p> 故此种人功夫虽可速成,与一般拳手较技确有成效,但已违反“手为天盘”而清轻之理,因此如与文练好手较技则显示出攻防动作粗糙,欠缺灵活敏捷而攻防招法少变化,因贪而易失势,故易落下风而至败阵。<p> 此种人,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不知气沉丹田调息之法而气浮;不知渐法,常即兴突击训练;不懂药洗调理养护之法,所击重物的“反作用力”,通过击打部位传导造成体内脏腑气机不畅淤滞,使脏腑生化机能失调,甚至造成暗伤,影响身体健康,此类习拳方法乃养虎为患之举动,不可取。<p> 横练法:是武学拳门发展过程中,因历史的种种原因和一些人对中华拳术攻防之道不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习练方法。这是一种特殊的、超出普通习拳者身体功能承受能力的训练方法。<p> 如插沙:以木桶盛砂使密实,每日以双手指插之,日久,指硬如铁石;搓掌:每日以掌根内外搓磨巨石、门边、桌角,总以掌缘坚皮翻起,硬如铁石为止;扛膀:以双小臂三里穴肌肉处扛树或木桩,直至皮厚硬如铁石为止;碰碑:每日以木棒击头、或以砖碰头,直至一头能碰断尺厚的碑石为功成;排打:以木棍、木板,每日依次拍打前胸、后背、臂、腿等处,直至棍打棍折,板打板折。更有甚者,以悬吊檩条冲打自身胸、腹、胯、背部等;拍钉:将铁钉拍入木内,再依次起出;打桩:以身体各个部位依次超重量击打。还有烫法,有水烫法、火灰烫法,现代还有用电击法练功的。<p> 总之此种方法举不胜举,而练出看似超越一般人的特殊的攻防功能。采用此种方式练拳术,不仅不是去追求文体武用的文练法的功夫艺境来提高攻防技艺,就是视武练法的物象贪重练法都觉轻。<p> 采用这种非正常拳术功夫的训练方法,练出“横”的功夫,用则虽能伤人,甚至置人于死地,看似可得一时之能,但终不得拳艺之奥妙、拳术的真功夫。由于横练功夫者对身体的生化机能的暗伤更为严重,故历来横练功夫者都多不能长寿。<p> 民间中,历来因练功不得当而早亡者,举不胜举。因其不按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自然法则训练,虽在青壮年时,可逞一时的威风,但成为不了拳界功夫上乘的高手。此种人如与文练高手较技,亦多落败,胸隔膜水平用力是为“横”。<p>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练和横练功夫之人,以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寿命为代价,换取并非真正的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损失太大了。<p> 1978年秋,我出差到银川,住在银川新城旅馆二楼,晚上八点多钟,见一九岁儿童用实拳击打楼道墙壁,击打动作娴熟而有力度,自思此少年击墙练拳已非近日之功,如在三年以上肩胛骨处必有暗伤无疑。<p> 出于爱护儿童之心,上前讯问:“你打墙练拳谁教的,有几年了?”少年回答:“有四年了,我父亲教的。”我说:“能请你父亲出来,我认识认识好吗?”<p> 少年将其父亲唤出,我对其父说:“您教孩子打墙,看看孩子的手,都变形了,指背成方楞平面了。据我揣度,孩子的肩胛骨部必有暗伤,请孩子脱去上衣验看可否。”<p> 其父把孩子上衣脱掉,在其两肩胛骨下部靠脊椎侧,果然各有一个乒乓球大的硬包块。我仔细验看后,告之其父,立即停止孩子击打墙壁等实物,以打空为法,回到家后立即找中医调治,将其硬包块用药消解,否则,肿疡溃烂,孩子要残疾。<p> 其父自悔不及。此事过后时常忆起,细思之,习拳不知文体武用的“文练法”,而以武练、横练的方法酿成悲剧,实乃人生之不幸,今记之以告来者为戒。<p> 当然,“武练法”并非毫无意义。有一种人,习拳练功,悟性较低,单纯采用文练法,对其则显得抽象而不能彻悟拳理、拳法和拳术攻防变化,因而可借助于“武练法”的形式。但必须注意,这种练法同那种“借物而贪重”的作法不同,借物时毫不着力于所借之物上,而纯是实物“物象法”。<p> 此法习练拳术攻防之道亦佳,当练到一定悟性时,应再完全回到文练法上来,或间断采用,以提高拳艺。此法颇多效益,虽在技艺成长过程中走了点弯路,但亦不失对拳术真谛的追求。有的拳师,亦乐采用此方法授人拳技而取得良好效果。<p> 至于那些不晓练拳术之宗旨,不知练功方法奥妙的人,用物象的形式,而采用“借物而贪重”的武练法,甚或采用连“借物而贪重”都嫌轻的横练法修炼拳术攻防之用,而自以为得到习练拳术攻防之道的良法秘诀。长久练习,置身体本身受暗伤而不知,真可悲之举措,希习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勿犯之。更有以此法传授他人,而自己又以为得意,自己受害无知可悲已极,再误人子弟,真可恶之举也!希习拳者明察之。<p>文:马国兴<br>文武双全(练),正确!提起武练(并非蛮练)!
<p>文武双全(练),正确!武练并非蛮练,也没有真正的速成,还需要意领气使、相应配套(包括保健措施)。正如文中所讲,“武练的内容都是科学的,不违背生理特点的”。正确的武练和正确的文练一样重要。提起武练!</p><p> </p><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