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l369 发表于 2003-7-4 10:35:00

[转帖]传统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

传统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br>浦汉健 <br>传统吴式太极拳老架子在练法上素有文练和武练之分。吴家拳谱上说,“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练之,则为内丹。”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身养性之功;“武练之,则为外丹。”有防身御敌,矫健身手,以柔克刚之能。” 其武练体系包括低架、快拳、散手、以及排打、势法、劲法等。连太极而不经武练,难以致用。太极拳之用,在技理上完全展示沾黏连随的技法特点。凡修吴式太极拳的文武真功,得内丹外丹之宝,无不经过“形、势、劲、意、气、神”六个方面的训练。这六个方面,即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层次分明,由浅入深,故习惯上称六层功夫。其中势与劲在武练技击中尤为重要。<br>形,为入门的初级功夫。拳谱上说,“形者,手足官骸也。”犹如练书法讲“正其手脚”,练长拳讲“手眼身法步”。平时行功盘架子即是练形。待形有了根基,便要讲究“势”和“劲”。太极拳原称“十三势”,以势命拳。在中华武术中极为罕见,足见“势”在此拳中之地位。正确认识和理解势与劲之内涵,熟练掌握势法与劲法之运用,是修炼太极拳技击真功的必由之路。<br>何为“势”?<br>在普及性教学中,不乏将太极十三势说成是十三种方法的。这是不错的。但在具体解释是什么方法时,则往往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为八种手法或劲法,而将“进退顾盼定”说成是“五种步法”。这就值得考虑了。因为十三势不仅都讲“手足”,也都讲“官骸”,即每一势都包含“手眼身法步”。拳谱上说:“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又说:“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可见身法是十三势的重要内容,不能光将其理解成手法与步法。事实上太极拳靠势法赢人,而每一式都离不开特有的身法。所以前辈们既有“用势法打人”,又有“用身法打人”之说。身法到位,是赢人的关键。在老拳谱中,将前八势归入八卦,将后五势纳进五行,这是采用古代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十三势。八卦主要讲事物的阴阳变化,五行主要讲万物相生相克,都是讲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揭示万物之间的互根互生,消化生长的基本规律。可见,讲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是比较客观、合理的;一定要讲十三势是八种手法、五种步法是值得考虑的。《武魂》94年11期有《太极拳的顾法》一文可资参考。<br>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势者,盛力权也。自古以来,兵家拳家无不重势。兵书上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足见势之威力。怎样造势和用势,是体现交战双方智慧的根本所在。拳家同样是这样。太极拳是智者的拳术,以势命拳本身可见其智之一斑。拳谱上说:“凡人自有生以来,三周未过,即能侧正、俯仰、高低、伸屈、平踏乱颤、进退蹬踢,此俱势出。”由此可见,势,是指某种物体的动态过程。太极十三势,就是表现手眼身法步等“手足官骸”以某种方法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方法就是“势法”。因此,太极十三势又可视为十三种势法。任何拳术之势,均为制人手段。故老拳谱上说:“势者,因制而制权也”。<br>太极拳的势和劲是不同的概念。用阴阳变化,相生相克的理论都可以解释十三势,可以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字的每一个后面加上一个“势”,说明它们都是势法。但不能都加“劲”字,说明势中未必都含有“劲”。也可以说,在用势的过程中未必或并不都表现“劲”。<br>太极拳的“劲”与其它内家拳一样,是专指由神意控制的,与呼吸、动作完全协调一致的一种内在劲力。这种劲力是随着势最后发出的,故而常常以势命劲。例如,揽雀尾一式中有掤捋挤按等势,在演练时并非每一势都发劲,故只称势,不称劲;只有当其中某一势最终产生或发出了劲,才称某劲。如果在掤势结束时发劲,便称掤劲,捋势结束时发劲,便称捋劲。又如“进退顾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进攻中的运动方式,一般不产生或发出内劲,便只称其为势,不称劲。<br>当一个动作结束,尚未变化时,则称定式。定式也有称定势的,其实两者也不相同。定式是专指某一动作完成后的成型姿势,通常是某一势完成后,与定势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前一后;定势在前,可以发劲,一般发沉劲,也叫中定劲,例如白鹤亮翅;定式是发劲之后的成型,不会再发劲。在太极快拳或太极散手中对定势和定式是严格区别的。因为快拳强调“每一定势发寸劲”。寸劲是内劲的一种,它是动作结束时一瞬间的用力。劲力发完后,只有式,不再有劲力。总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势完成后的形式,已无劲力可发;定势是势的结束动作,往往随势的结束要发劲。在散手技击中,发完劲,定式时间不可过长,要及时变势。如果不及时变势,那伸出的拳头就是空放在那里,成了没有一点劲力的姿势,很容易被对方摆布而挨打。变势在太极拳中叫转关,也叫折叠。拳谱上说:“夺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转关,就是变换或变势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br>太极拳强调势法,不是不要用劲。正如强调用劲时不是不要势法。劲,是顺势而出的最大力量的表现,特指一瞬间,最用力的那一下。它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难以言传。势是内劲的载体,没有势,劲就表现不出来。你把拳头握得再紧,放在腰间不靠“势”冲出去,或冲出去的最后不讲速度和质量,同样没有劲力可言。太极拳讲的劲,劲力特指内劲。它与势法本身的劲不是一回事。势的本身是动态过程,动态的人或物由于惯性,也会有“劲”。这是自然力,或称本力。你无意中撞倒一个小孩,那是肢体的质量与一定的速度结合的作用结果,它没有意念调动下的内聚力,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内劲,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劲”,同时你会很快就收住停下。因而“有意”与“无意”发出的劲是不同的。<br>在太极拳武练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势法中间用了最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紧,不放松,到了势结束时同样发不出最大的劲。所以太极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势中用力,而是尽量放松。越是放松,速度才越快,最后发出的劲也才越大。这就是练太极拳强调放松用意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太极“用意不用力”这一说法的来由。<br>放松是发劲的手段,不是目的。在太极拳文练体系的慢拳中,主要练形、意、气,不练劲法和发劲。其劲意仅仅是摆个样子,在意念上表示一下,并无实际劲力。这样不可能练出内劲,也不可能发出真正的内劲。例如,许多人知道或听说过野马分鬃与提手上势要发挒劲,可是,挒劲是什么样的,他们并不知道。普及性的慢拳习练者很少有人会发劲,因为没有人教;即使有人教,也极不容易掌握的。因为这种劲只宜青年人学,中老年人如果没有长期练武功的基础,不仅学不会,还容易受伤。即使长期练武的人,到了老年也往往不敢轻易发挒劲,毕竟骨骼、肌肉、内脏的承受能力不同于年轻时。<br>练慢拳的朋友常常在推手时抱怨别人“顶”或“用力”,不仅因为本身功力不济,更主要的是不明白势与劲的关系及其应用。当年沈家桢仅练慢拳与人较技而不能赢,遂请杨澄甫到家中单练势法与劲法,才悟出其中奥妙。不讲势的速度质量,不练劲法,想当然地要去化解别人,想不用力去发人,都是没有根据,也不可能实现的。<br>势和劲在太极散手中是相辅相成的。在技击中,人们通常都喜欢用“招”,或用“式”。实际上招式都是由不同的势来完成的。所以太极散手中有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说法。其实质并非专为“发”而发,而是依势发人而已。拿“揽雀尾”来说,在慢拳中主要用掤捋挤按四势,而在快拳中则含十三势全部势法。倘无实战经验,又不明白势的含义,死扣着招式不放,便会发现很难应用,甚至根本用不上任何一招一式。因为势是连绵不断的,如江河之奔流、车轮之旋转、列车之行驶;是动作的过程。而招式重要讲起止,并以定式为标准,即以势在完成后的主要形式为准。例如,通常对野马分鬃一式,在动作的认定上往往不是以“起承转”为标准,而是以最后的定势发挒劲为标准。可是在散手技击中,常常是在“起承”的过程中已将对方制服,用不上“转合”,即用不到发挒劲。再说,任何招式,其出手时极难辨出名称,加之在运用过程中的变化,就更难叫人认定。以定式为标准就容易让人理解。前人说,说招破招,招招可破。这是经验之谈。说明任何招式都可用,又都可破,而“势”则难破,所谓势不可当。倘能压住敌势,即所谓“夺势”,那功夫就深了。非常人可为之。太极散手练的功夫,正是夺势的功夫。<br>要夺势,须知阴阳。阴阳不仅是理,也是法,是太极散手技击及推手的根本大法。阴阳在太极拳法中表现为开合。故太极拳谱中说:“太极拳法势出以开合为本。”出手为开,开中有合;回手为合,合中有开。所谓“阴阳合能打人”。不知拳法之阴阳开合,难得太极真艺。势起当以身为先,随之手足齐到,号称“七星”打人,谓之势。亦即以身法打人,不独以手法为强梁。以身欺人,过步夺势,直逼其根节,打人毫不费力。这是太极散手奥妙真传之所在。有志于太极拳散手者不可不知。太极拳之所以属内功型近身短打拳,便源之于此。<br>太极散手无“格挡招架”之说,而讲“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讲“出手见红”。无论对方是何拳种,出何拳势,无不以掤势迎之。这是因为太极拳技法的根本特点是沾黏连随。掤势就是“沾”的功夫。沾住不丢便是黏。能黏得住便能随;能随能化能发。掤不是格挡,不是招架。格与架是硬挡硬拦。太极拳法中没有硬挡硬拦的动作。因为硬挡硬拦不仅不易沾黏住对方,反而容易让对方逃脱,失去战机。比如一只篮球朝你飞来,若硬拦硬接,往往会反弹而脱手。技艺高超者都是顺来势而迎合。杂技演员顶坛子时,先将坛口抓住往上一扔,然后眼盯着坛子下落,待坛子落到一定高度,按一定方法就势一蹲,坛子就既轻又稳地“停”在了头上。这是“黏”。掤与此相似,是迎,是接,是顺势的迎合,不是顶,不是挡;用掤势合住便是黏。掤势在散手中可以充分表现太极拳后发先至的特点。他是在对方拳头接近或已接触自己的一瞬间,并不退让,而是迅速转腰进身,迎对方中节,同时发劲,打其根节。吴式太极散手掤势有“转腰进身肩肘手”的口诀,就是指这个动作,俗称:“着肉分枪”。在吴公仪与陈克夫比武拳照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个动作。当然,太极散手中的掤接与杂技演员练顶坛子,都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尤其是“着肉分枪”,初练时几乎没有不挨打的。故太极拳武练体系中,除了练一般内功,还要练排打功;为增强四肢功力,也要练掌功、臂功等。否则吴公仪一掌下去,陈克夫的手臂不会被打麻而改用脚踢的。<br>吴式太极拳讲柔化,也讲发放;讲用意不用力,也讲发劲;讲放松,也讲积柔成刚,这就是讲阴阳。单纯讲阴或单纯讲阳,都不符合太极拳理,也绝对练不出太极真功。<br> <br> <br> <br>

天剑流星 发表于 2003-7-4 15:05:00

家家都自称真功...................却见不着什么真功.呵呵

hwl369 发表于 2003-7-4 16:15:00

欢迎 天剑流星 &nbsp;作客吴式太极论坛,发表高见,亮亮真功。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7-9 23:38:00

吴式推手十三种基本手法 <br>一.上盘----缠头式 &nbsp;<br>二.上盘----裹头式 <br>三.中盘----中平肘 &nbsp;<br>四.中盘----立肘 &nbsp;<br>五.下盘----十字手 &nbsp;<br>六.下盘----搂膝式 <br>七.短手----里粘肘 <br>八.短手----外粘肘 <br>九.短手----倒提壶 <br>十.长手----小缠腕 <br>十一.长手----大缠腕 <br>十二.长手----穿手靠 <br>十三.长手----通天手 &nbsp;<br>

QIQICAT 发表于 2003-7-10 16:58:00

头、肘、手、膝、腕……<p> 缠、裹、中平、立,<br>十字、搂膝、里外粘,<br>倒提、穿靠加通天……<p>葫芦掉井中——扑通!

whwtaijinet 发表于 2003-7-11 08:21:00

上年以上才有可能接触到吴氏推手十三法。北派好像未见?会者不多,恭喜了!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7-11 09:41:00

从微观上研究太极拳 <p><br>       ——马有清先生山东讲学侧记  ●刘书臣 路建国 <p>  去年12月份,著名太极拳家马有清先生邀来到了山东邹平、周村等地讲学。<p>  早在20年前,马老的弟子王瑞彭先生自北京退休回到家乡,即在邹平、周村带授徒传拳,为太极拳在这一带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还组织了五十余位门人及群众习练者,参加了“御思香”杯济南国际传统武术演武大会,表演了八十三式太极拳。从那时起,已定居在香港的马老,曾多次应邀到山东讲学。<p>  马老作为吴图南先生的入室弟子,同吴先生一样,一直主张除了要从宏观上研究太极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微观上去研究。而微观太极拳不是套路上的大改小,长改短,动作上的多改少,而是提倡太极拳的科学化、实用化、普及化。就拿一个圆圈来说是360度,而每一度里面又分360度,依此类推,从宏观到微观,大可弥六合、小可藏之于密,太极拳真正的奥妙就寄寓在这里面。在讲到太极拳为什么能够养生时,马老从解剖学、养生学、生化物理学等方面去深入探讨,使太极拳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如讲到太极拳要“发之于毛,敛入骨髓”时,马老便从人在胚胎时期的干细胞分裂讲起,到治疗好多病为什么要抽取骨髓等等来论证敛入骨髓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敛入骨髓呢?马老主张不能故意去做,只要在练拳时,把虚实、伸缩、刚柔、开合、变转这些对应的东西细心地融入在拳里,就会不期然而然了。在用意的方法上,马老主张,练拳时要蓄外意,不能含在自己身上,要把意放在身体的外边去,但意不能太强,不能太大了。说到太极拳的松,马老说,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松练不好,太极拳就练不好。松不是软,不是缩,不是懈怠,松是把身体的各关节、韧带、肌肉都要舒展开,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并要松腰提顶,要求大家在练拳时要周身相通。马老在为我们讲课时,哪些东西是老前辈的,哪些是马老发展的,总要认真地给我们讲清楚。<p>  为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76岁的马老还向大家进行了八十三式太极拳及快架(用架)示范。马老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他坚决主张并最早提出要把太极拳规范化:就是在认真继承古人的东西的前提下,按太极拳十三势定位、定向,把手、眼、身、步都定出个规矩来。这样把过去传统的照猫画虎的教练法,改为了规范化,既符合了十三势的要求,又符合了人体的运动规律,教起来也好教了。<p>  那次讲大课,马老非常高兴,还为大家进行了推手、发放示范。发放时,只见对方一触即飞,尤其是马老的凌空劲,不及对方触身就已飞了出去,真正到了发人无形的奇妙境界。马老高深精湛的功夫,令大家叹为观止。

太极禅 发表于 2003-7-14 23:11:00

方架,你转来的好东西,不知你可认真学习?认真学习马老以下的话:马老说,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松练不好,太极拳就练不好。松不是软,不是缩,不是懈怠,松是把身体的各关节、韧带、肌肉都要舒展开,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并要松腰提顶,要求大家在练拳时要周身相通。<br>“松是太极拳的灵魂”,祝老师说了,马老也如是,他们都是吴式太极的啊。<br>你知道为什么他们有微观太极拳之说吗?因为他们松之切,才有察之微,有甚深的体会,有觉,就有了悟。祝大彤也有太微太极之说。<br>

何足道 发表于 2003-7-14 23:42:00

请太极禅先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把身体的各关节,韧带,肌肉舒展(松)开来。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7-16 00:30:00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3-1/12_180_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品品看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27.gif"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传统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