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l369 发表于 2003-4-16 10:39:00

[转帖]太极拳的源流断想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太极拳的源流断想<br> &nbsp; &nbsp;太极拳源流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总结一下:陈氏拳,心意拳,少林拳都是发源于河南,而且发源地离得不远。现在地先天太极拳,循经太极拳,轨迹拳等也都是产于河南。河北虽然大侠多多,但是能够造出拳地除了八卦掌之外比较少。因此从拳的发展来看,河南人造拳,河北人练拳。陈氏拳的形式上看显然受到心意拳的影响,最明显得例子就是陈鑫保留的心意拳谱。但是无疑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加进了柔化的成份,是自己发明的还是外来传授的都不重要。杨录禅学的就是这种拳第一次变化是武禹镶发现了《太极拳论》(陈家沟原来没有),太极拳开始使用这个太极拳的名字,这是太极拳第一次指导思想的革命。这次革命通过杨班后(从学于武禹镶)传到北京。形成今天的杨氏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这次革命后太极拳里面心意拳的成份大大的减少。但是凶猛地成份不减。杨班后仍然是出手见红。全佑继承了杨班后的路子,这可以从汪波的全佑老架上看出。但是他的儿子吴鉴泉等偶然拜见了一个叫宋书铭的人,而且当时在京城也算是好手的尽皆败北。这样这几个人就拜宋为师,当时这些徒弟中最大纪子修已经是六十多岁了。这是太极拳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后产生了吴氏太极拳,心意拳的思想荡然无存。在王总岳的拳论基础上又加上了‘无形无相,全体透空’等这种境界。武氏太极拳的传人郝维真将太极拳传给了形意拳大家孙录堂,孙将八卦形意,太极相结合创孙式太极拳。还有杨氏叶大密结合李景林的武当剑法,和印度婆罗门的方法创叶氏拳。杨氏郑曼青结合医学创郑子太极拳。董英杰将杨氏拳和武氏拳结合创董氏拳。保持杨家拳不变得有:田兆麟,牛春明,崔毅士,李雅轩等。陈家拳仍然保持原貌。(第一次革命以前)还有武禹镶从学的赵堡拳,据说保持道家的原貌,但是看其拳法凶狠,好像根道家的精神有出入。再就是李瑞东从学于杨录禅(好像是挂名,实际根一个姓王的学的)学的也是第一次革命前的杨录禅功夫,根陈家沟的差不多,但是李瑞东后来又跟南派太极拳的甘淡然学拳,创了现在地李氏太极拳。因此李氏太极拳还保持着比较凶狠的打法,同时加些南派道家修炼的方法。这个南派太极拳跟陈家沟没什么关系,也许根王总岳有些关系。至于什么样子,大概跟现在地武当一系的拳类似。至于一些小的分支,就太多了,比如八卦太极拳,傅氏太极拳等。也都是相互交流的产物。纵上所述,可以看出,要想独创一门,没有交流或者练拳指导思想的变化,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对一些新出来的太极拳种嗤之以鼻的原因。以前吴图南说陈发科,高瑞州练的不是太极拳,其实是因为大家练的不是一个阶段的东西(革命前,革命后)才造成的分歧。应该说都是太极拳。一块砖头!<p>

cnhrbzgz 发表于 2003-4-17 08:27:00

有理

阴阳宗主 发表于 2003-4-17 22:29:00

吴图南这人不说也罢。<br>

hwl369 发表于 2003-4-18 07:30:00

既然是转贴,就要尊重原文才好。重要的是观点。

jinfeng6089 发表于 2003-7-7 11:20:00

同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太极拳的源流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