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内家拳”的误解之讨论
关于“内家拳”的误解之讨论<br> <p>--------------------------------------------------------------------------------<br> <br>时间:2003-6-25 13:05:07 来源:华山论剑论坛 作者:短桥 阅读36次 <br> <br>短桥网友的发言开始。。。<br>早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拖而未决,时至今日,知道自己工作环境将发生较大的变动,以后上网将成为“奢侈”的想法,有些个人意见,也想发出来让大家批一批,也许老狼也不会再说我保守了吧。。。。。。 <br>1。关于太极 <br>先说说五式太极的不同:陈式从太极的本意出发,讲究刚柔并济,最初的老架还有长拳的影子,在五式太极里可能是最“刚”的;杨式从陈式而来,基本保留了陈式的特点,但更注重发展柔化,也就是说杨式的主要贡献在柔化上;吴式从杨式,更是把柔化推向了极致,我想,很多人误以为太极只有“柔”,打在身上跟按摩一样“受用”,就是从这种发展方向来的,但实际上,太极拳“出手见红”的例子是不少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武式,武禹镶从陈式学了只有一个多月(也有说几个月的,总之时间很短),其后得王宗岳的老谱,结合自己的体会创武式,但直到他过世,也没有真正形成武式,到李亦畬才算基本完成,武式的架子与前三种都大不相同,双手各管半边,互不逾越,腰腹中正,动作简洁圆滑,全在暗劲转换,如果说,陈式是“亦刚亦柔”的话,那么武式几乎已经到了“非刚非柔”的地步;孙式从武式,动作明显还有武式的影子,但更多的加入了形意和八卦的东西,尤其在步法的应用上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特点,个人认为,这样更容易形成整体的打击效果。 <br>2。“放人”的传说 <br>忘了曾几何时听到了“放人”这个词,那时传得很神,我在这里不打算讨论有没有“放人”这回事,只是从它的表现来谈谈,“放人”在实战中到底有多大价值: <br>大家都知道,冲量和动量的概念。比如一个人,用力去打一个东西,这个东西“飞”出去了,那么你给这个东西的冲击,有很大一部分转化成了这个东西的动能,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这个东西本身所吸收(这部分将使它本身产生变形,也就是“破坏”)。那么如果这个东西没有“飞”出去呢,这时候,你给这个东西的冲击,将完全被这个东西本身所吸收,那产生的“破坏”就会严重的多。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br>一。你用手把一个鸡蛋扔出去,可以扔几十米,但是蛋在落地前是不会破的,你用同样的力量去打这个蛋,它不会飞出去几十米,但是却会被完全击碎。 <br>二。工地上打预制桩,如果用四吨的重锤,起锤高度两米,可以在不伤桩的情况下把桩送入地下,这时,锤的冲击,绝大部分转化为桩向下运动的动能,桩本身吸收的冲击是不大的;但是如果改成一吨的锤,起锤高度加大,可以使它落下时的动量相同(即m*v不变),这时候,锤的冲击将大部分被桩本身所吸收,导致桩被击碎,打不下去。 <br>由此可见,真正致命的打击,是使对手被击打时原地倒下,而不是“飞”出去。 <br>而且,“放人”的结果是对方“飞”出去,双方距离拉大,这将直接导致追击困难。《战争论》里讲:会战的战利品,绝大部分是在追击中获得的。这对打斗同样适用,可以认为,击打的效果,大部分是在追击中产生的。单凭一次击打,是不容易取胜的,只有连续,猛烈,集中的打击,才能彻底摧毁对方。“放人”显然失去了追击的时机。 <br>再说打击的效果,“放人”时,对方受到的冲击,往往不足以伤到他,除非他撞到电杆,大树,路灯杆,硬墙这类的东西(而这种情况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否则很快会再扑上来,这在一对多的时候,将是很麻烦的。 <br>3。功夫深的人打太极拳(指走架),越打越精神 <br>最初是我一个朋友这样问:功夫深的人打太极拳,打完之后神清气爽,体力好象越打越充沛,在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前,多打几遍,是不是可以提高体力? <br>我认为,打太极拳一开始很累,以后就会感觉比较轻松,打完之后神清气爽,这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力可以越打越充沛”。就好象你练跑步,一开始,跑一圈也许感觉很累,久了,随着体力的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加强,会觉得比较轻松,有一种“活动开了”的感觉,但这不代表你跑这一圈,消耗的体能减少了,毕竟能量守恒还是要“遵守”的。我想,练太极也是一样的,随着体力的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加强,会觉得比较轻松,“打完之后神清气爽”,不过是“活动开了”的表现。如果“走架能让人的体力越练越充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练太极的人跟人动手时,打一个,觉得体力增加了,打十个,体力增加更多,打一百个,一千个,体力会无限增加下去,岂不荒谬~~~~~~~ <br>短桥网友的发言结束。。。<p>以下是网友金刚捣锤的发言:<br>同意关于放人的说法,把人放远我不认为是非常具有实战意义的技击法。 <br>所谓太极拳的各种技法,其实很多都是打的对方倒下的打法。至于放人,只是为了给朋友或一些人展示一下的特殊情况,在真正搏击的时候,打人目的不是为了打的远。我自己初学武艺的时候,一位武林前辈让我感受寸劲,在我肩头一个发劲,我只觉得全身一震,脚步没动,人趴下了,全身难受想呕吐。太极拳打的,就是这个劲。陈式太极拳并不讲究放人,后来发展的拳才从推手中开始强调放人,就象原来陈式拳讲“打手”,后来降低要求成了推手,后来大家都叫推手了。 <br>对于短桥兄对各家太极拳的评价,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我喜欢陈式不是因为他刚,而是他对实战技法的强调。太极拳最后的境界是刚柔无形迹可寻,也就是无刚无柔,这个在陈家的拳谱里经常可以看到。所以我不同意所谓陈家是亦刚亦柔,而武家是无刚无柔。其实最后的境界都是无刚无柔。 <br> 太极拳里,我最喜陈式,其次是武式和赵堡架,然后是孙式。因为我也练过一些八卦掌。其实杨家和吴家家传的太极拳,和公开的有很大区别,也保留了发劲的东西。 <br> 关于各式太极拳的评价,实在牵扯面太广。我练陈式和喜欢陈式,是经过自己的研究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我有机会专门写一篇各家太极拳的评说吧,太极拳是好东西,也是科学的。可惜现在有些人故弄玄虚,把它搞的太神秘,希望客观的看待太极拳,科学的研究。 太极拳是精妙的搏击术,但不是万能的,什么越打越精神,是不可能超越人的体能极限的,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而已。是人就会累,不管你练什么。睡觉睡多了都会累。<p><br>以下是网友短桥的发言:<br>多谢金刚兄的回复,有几点我想说明一下: <br>1。“最后的境界都是无刚无柔”,这话我同意。我这里只是从架子的特点上说的,陈式的架子向人传递的是“亦刚亦柔”的信息,至于“非刚非柔”,在拳谱里不少,实际练的时候,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但在架子上表现得不如武式明显。应该说,五式太极到最后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武式是把“非刚非柔”外化了,这在架子里可以感觉到。 <br>2。“杨家和吴家家传的太极拳,和公开的有很大区别,也保留了发劲的东西”,这个我是知道的,我这里也有杨澄甫的弟子。我这里不是说杨式和吴式抛弃了发劲的东西,而是说他们在柔化上的贡献更大一些。缺了发劲和柔化中的任何一个,就不叫太极拳了。 <p>当时发得比较匆忙,再补充一些: <br>1。有人认为太极拳很慢,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那次西南交大百年校庆时,有一位打陈式的助兴表演。走架中陡一发力,我当时只觉得背皮发紧(有点象起鸡皮疙瘩那种),因为我实在没把握能接得下那一拳,速度极快,至今不曾见过有更快的~~~ <br>2。“不丢不顶”的误区。我见过一对练推手的,一方重心后坐,向右后走化,另一方右手伸直,一路“探”了过去(重心突前,上体前探),让人“叹为观止”:) <br>其实“不丢不顶”是有限度的,就是不出方圆圈,即所谓“随近不随远”的原则。如对方意在诱你出圈,这时你大可由他去,不必强求“不丢不顶”。 <br>3。一些初学者往往特别对“靠劲”情有独钟,其实太极拳的八种劲法,大抵还是以四正手为主,在出尖或者被侵入方圈以内,再以四隅补救。比如对方尚在圆圈之外,大抵只须虚虚拢住即可;如进入圆圈,尚在方圈之外,则应以四正为主,可化可打;如已进入方圈,则须配合步法身法,立即以四隅痛击之。当然这只是说一般的情况,对学有所成者,不必拘泥。<p> <br>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