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wtaijinet
发表于 2003-2-20 10:12:00
转:吴家太极拳方架精义
<br> <br> >> 太极爱好者论坛/拳功论坛/吴家太极拳方架精义 <p><br>吴家太极拳方架精义<p>(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92 次) 时间:2003/01/01 10:47pm 来源:源易 <p><br>效法易经坤卦直方大精义,为瓶中酒,前贤酿就,有缘浮一大白! <p>--------------------------------------------------------------------------------<br>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1/03 11:25pm<br> <br>yyhei@sina.com <br>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1/05 08:00pm<br> <br>taiji 是自我修理! <p>源易 发表于: 2003/01/06 09:33pm<br> <br>太极拳是门手艺活! <p>源易 发表于: 2003/01/07 07:08pm<br> <br>taijiquan 密莫秘于练法层次和次序及强度!<br>须经明师喂劲,口传心授不可梦见! <br> <br>qiqicat 发表于: 2003/01/08 12:23pm<br> <br> 密莫秘于练法、层次、次序、强度。极有道理!原来如此!? <p>源易 发表于: 2003/01/08 02:37pm<br> <br>家里有冰箱,微波炉,有天然气又有彩电。。。用啥有啥,不够再添-----何日工夫是体全?参!何为得来全不费工夫,何谓一朝豁然贯通?贯通个啥?<br>您对家的好坏有自己的判断,那您对太极拳的鉴别力如何?<br>可以互参!<br>炼什么,怎么练?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1/08 08:40pm<br> <br>境界层上一步一从天,有的人辛苦一世未必梦见!<br> <br> <br>吴式爱好者 发表于: 2003/01/09 08:11am<br> <br>吴式方架为当年吴耀宗先生为普及吴式太极拳方便教学,由吴式太极拳改编简化而成,上海鉴泉吴式太极拳研究社目前尚未承认其为吴式太极拳一支。<br>以下引自吴英华《正宗吴式太极拳》250页<p><br>“错误相传”<p>“教学方法”<p><br>“不过是教初学者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有方架子这种姿势(更不应用方架子这种名称)。” <p><br>whwtaijifun 发表于: 2003/01/09 09:10am<br> <br>吴式爱好者真不是个人,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你!<br>这种逻辑真好玩,哈哈哈哈.... <br>真希望先生有缘去接触下那架子中的方味!<p>点线面清楚,菱角分明!<p>不知道的东西万万不可人云亦云! <br> <p>源易 发表于: 2003/01/09 12:29pm<br> <br>吴家太极拳方架为吴公仪先生首创于上世纪30-40的上海,影响广泛,人材济济!<br>名家有张达泉,吴耀宗,朱廉湘,杨孝文,郭启通,丁晋山,丁德山,李仁柳,戴英,裴祖荫,等人,上世纪50-80称雄上海滩,现已相继过世但流风所及,吴家太极拳方架仍有一大批传习者。在香港有吴家嫡传吴大揆(已故)吴雁霞(已故)吴大新,吴大齐,吴光宇等人,已遍布海外及东南亚地区。60年代初香港郑天熊出版《太极拳精鉴》一书中拳式也为吴家太极方架!<br>在上海张达泉一支的传人有-----傅玉堂,杨西亮,陈庚申,顾明伟(在加拿大)等人<br> 裴祖荫的传人----洪宗南(在美国),刘继发,苏宝泉。。。等人<br>吴鉴泉宗师的侄儿吴耀宗一脉传人-------姜胜华,郑章成,林太民,瞿兴华等人 <p>whwtaijifun 发表于: 2003/01/09 12:36pm<br> <br>李仁柳老先生也是方架?怪不得那本书看得格外亲切!《吴式太极拳推手》写得少有的好! <br> <br>hwl369 发表于: 2003/01/09 01:14pm<br> <br>都是自家人,何必太认真?多交流,共进步。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 <br>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1/09 01:26pm<br> <br>温故知新,能继承方能光大!<br>先贤心血,珍之宝之身证之!<br>口占一绝:<br>前能得接古人,后将可启来者。<br>念天地之悠悠,独怡然而自任! <p>源易 发表于: 2003/01/22 03:59pm<br> <br>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工夫 <br>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1/24 10:22pm<br> <br>功能是结构的动态表达! <br> 源易 发表于: 2003/01/31 01:47pm<br> <br>结构是功能的静态设计 <br> <br>whwtaijifun 发表于: 2003/02/15 01:19pm<br> <br>上海的jeremybiglas 先生说:“本人在上海跟陆老师学老杨式,是武汇川一系. 并跟徐国昌学吴式方架, 吴公仪一系. 跟钱兆鸿学心意六合, 卢嵩高一系.---jeremybiglas@hotmail.com ”<br>上海的charlesw32 先生说:“吴式太极, 从游徐师国昌。”<p>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2/15 06:52pm<br> <br>吴公仪的学生-----大小丁两老师的学生 <p>whwtaijifun 发表于: 2003/02/15 07:15pm<br> <br>陆老师? <br> 顶部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2/15 07:21pm<br> <br>徐国昌 <br> <br>whwtaijifun 发表于: 2003/02/15 07:27pm<br> <br>年龄? <p>源易 发表于: 2003/02/15 07:29pm<br> <br>50多在虹口体育馆 <br> <br>whwtaijifun 发表于: 2003/02/15 07:32pm<br> <br>难得同道!<br>十三法呢? <br>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2/15 07:48pm<br> <br>十三势马岳粱自编的,吴英华从未打过快架,吴耀宗反对讲是祖传,吴公仪,赵寿村等都不会,吴耀宗讲四角推手。。。。 <br>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2/15 07:53pm<br> <br>郑和我们在一起过得年!吴耀宗一系相互很尊重很团结! <br> <p>源易 发表于: 2003/02/16 10:13pm<br> <br>吴家太极拳方架----练功的好方法,长功快,劲路明而长,开劲足而大! <br> 顶部 <br>京太极41 发表于: 2003/02/16 10:14pm<br> <br>请教源易前辈,吴式快架的来历?现在有谁在练快架?全佑架和鉴泉架有何区别?吴式太极可有“袋球板尺”之功?吴式可有对练套路? <br> <br>源易 发表于: 2003/02/16 10:56pm<br> <br>马岳粱传,他学生练,全佑老架北方有练,吴鉴泉拳架市面上有以吴公藻《太极拳讲义》为准,吴家有单练法24法,有活步推手和踩浪花,有太极用手等系列功法! <p>京太极41 发表于: 2003/02/17 00:23am<br> <br>马是跟谁学的?<br> <br> <br>何足道 发表于: 2003/02/17 10:05am<br> <br>马先生从来未说,旁人不得而知. <br> <br>charlesw32 发表于: 2003/02/17 02:24pm<br> <br>源易, 请了. 偶就是charlesw32.<br>兄台慧眼, 甚是佩服.<br>在下初学太极, 多多指教! <br> <br>京太极41 发表于: 2003/02/17 09:46pm<br> <br>吴鉴泉,吴全佑会太极快架吗?<br> <br> <br>何足道 发表于: 2003/02/17 11:30pm<br> <br>京先生多问了,唯一传快拳的马先生不说,谁知道? <br> <br> <br> <p> <p><br>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2-20 12:03:00
吴家太极拳方架海外流传甚广,因为吴公仪宗师晚年在香港,后其家人泛传于世...<br>吴家太极拳方架有独到之处!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2-20 12:18:00
吴家太极拳方架传世资料:<br>书---1)《太极拳讲义》吴公藻<br> 2)香港《太极拳精鉴》郑天熊<br> 3)《吴式太极拳基础》李仁柳<br> 4) 《吴式方架太极拳》孙南馨<br>照片---尚未出版的吴耀宗拳照200 多张,保存了当年门内初传原样,弥足珍贵!
hwl369
发表于 2003-2-20 14:35:00
谢whw、源易二先生。吴式太极方架外接多有不知,请多多介绍。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2-20 20:19:00
吴家太极拳方架录象带;<br>1)吴公仪之女吴雁霞<br>2)吴公仪之孙吴光宇
hwl369
发表于 2003-2-21 08:15:00
吴式方架录像带,可否刻成 vcd借我一看?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2-21 12:17:00
发一桢吴耀宗的存世拳照与您如何?并请教如何上传?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3-9 16:18:00
<br> 周身拉筋的訓練。<br> 筋必須要軟,唯有軟才能達到靈活的要求,<br> 然而,筋不但要軟,同時還必須有力,然而軟與力,本身卻是相牴觸的,<br> 要軟似乎必須損失力,要有力似乎又要放棄軟;<br> 這正是難練的真正所在,這也正是中國武術的精華<br> 所在,這正是中華祖先高超之智慧結晶所在。 <p> 拉筋一法,<br> 在操練之時師父傳徒弟,均會留一手;雖有其形卻無其實。其間之差別即在<br> 於是否能夠按部就班,切實遵循法門操練。拉筋六法計筋各個區段都達到拉動的<br> 效果,使整條筋任何一區段,都能達到徹底的柔軟,不致造成不平均的缺失。<br> 每次拉完筋後,必須針對筋部分先行收功,收功的真正目的,主要在返本歸元<br> 平衡血脈,使腳筋各處的柔軟度再做一次的調整平衡。<br> 打拳不蹓腿,終生冒失鬼。拉完筋,連血脈都不去將之踢開,那拉筋拉了半天還是等於沒拉,有了軟度較好的筋之後,就必須去勤練速度,出要快,而收需<br> 更快,使對敵者無可用之空間,練法沒有捷徑,功到則自然成,<br> 猶如鍊刀一般唯有百鍊方出精鋼,鍊刀時為求堅硬而取焠,<br> 為求柔韌複以退,其間反覆鍛鍊,方鍊出即堅且韌之精刀;拉筋之外,最重要<br> 的關鍵點即在於收功。<br> 我們都知道萬物有一正就有一反,所以有硬即有軟,其間可為千里,亦可為之毫米<br> ,兼得是絕無可能的,然而卻可予以共融;其問題就在於本身的眼界為何,運用<br> 的僅僅是方法而已。譬如,站之於現有之地位,永遠無法得視南北兩極,如欲同<br> 時看見,唯有二途,一是拉遠距離,使身處遙遠星際回望地球;另一則是縮小地<br> 球於股掌之間,雖無法實行,卻不失為一種可行之理論;同樣,你若著眼於一整<br> 條筋,那選擇上只能軟硬之間取其一;所以必須將心態先放寬廣,將一條筋<br> 分為無數個分子來想,這無數分子的連結才是一條筋,這樣就比較容易多了,<br> 就如同你拿一條橡皮筋串一顆鋼珠再串一條橡皮筋,如此無限延長,說其柔其間<br> 有橡皮筋,說其堅硬其中又有鋼珠,雖非共體卻也共融,而就全體而觀,不正是<br> 柔中有綱,綱中帶柔,其差別就在其分子排列的方式;收功的目的即是在於此,<br> 拉筋是一個反自然的現象,<br> 收功是一個回歸自然的方法,<br> 其目的是將身體中的每一個分子,做一個平均的從新排列,也唯有如此,才能即柔軟,<br> 又能有力;收功並非一個單一的動作,今介紹一些簡單的收功方法,使各位拉筋<br> 之餘,自行收功之用。 <p><br> <p><br> <br>
太极方架
发表于 2003-5-21 22:23:00
学过几何的人都有体会,通过空间若干个关键的定点,可以连接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吴式太极拳方架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分解动作,形成一动一势的定桩,并从人体生理上解决了劲的整体性,而劲、气、意、神更是势势合拍顺达……<br> 1、空间分解。就是把同时进行的动作在空间上分解。例如起式后的提手上势(按老谱的方式),先伸一足,再举左掌,再出右掌,然后弓步上挤……按马岳梁的说法,是容易示范,也容易学习。但是马岳梁老师认为的方架有缺陷、凹凸和断续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和我的师兄弟们还从来没有凹凸和断劲的感觉,至于没有学好和练好是另外一回事。空间分解容易教学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只是方架优点的一个方面,而且在整个套路中极少。<br> 2、时间分解。就是在时间顺序上分解形成一动一势。像动画片,每一动作的每一动可作“定格”,有静态的雕塑感,势势为桩,势势筑基……时间分解是方架的关键,也最多。<br> 3、练太极拳的人都有体会,“十个徒弟十个样”。这就是架势不易定型,而且日久不少人浮于游滑变形,而太极拳方架恰恰便于规范定格,不会或不易年久练习而丢失“零件”,而且拳势工整,明晰,很多细节也交代得很清楚。<br> 4、劲路清晰、完整,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一劲势,一动无有不动,形方、劲方意方,但有方中寓圆,方圆相生,所谓“方”,根本就不存在凹凸和断劲的问题。<br> 5、方架与圆架的关系<br> 学会方架后可以展方成圆,学起圆架反而更觉得心应手;而练圆架的人要打成方架是不太可能的。方架有独到之处!<p><br>谢谢RABBY的体会短文<br>
whwtaijinet
发表于 2003-5-22 10:47:00
方者,形方劲切,一帧一帧,方便入门。入门后尚好求圆。<p>圆者,形圆意满,圆活通透,松整一体。求圆时聚散两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