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郭凤斌:一拳一式总关情
自被纳入表演文化以来,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对象,武术项目积极求新求变,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河南少林塔沟武校两万名师生带来的大型武术节目《少林魂》,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最后国旗出现的那一刻,很多人更是不自觉地湿润了眼眶。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人们说起武术时,习惯在前面冠以“中国”,武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同时是中华民族力量凝聚力的象征。 作为中国武术重要一支,太极以其含蓄内敛、行云流水、刚柔并济的风格,于万人簇拥中舒展开来,在除夕之夜大放异彩。有网友说:“这是奥运会之后看到的最佳表演节目。” 去年岁末,在济南,我有幸见到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郭凤斌。与他谈起了关于太极拳、关于武术的前世今生。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 郭凤斌
从拜师到为师 1978年,14岁的郭凤斌拜师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第十一代传人陈德旺(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太极大师陈照丕的族人及弟子)。要说郭凤斌与陈氏太极拳的缘分,还是归因于小时候在农村听过很多太极拳的故事,听的多了,也就对陈式太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认识了陈德旺先生,便由此开启拜师学习的路。 成功的路上总是少不了坎坷,郭凤斌刚开始时候也是碰了一鼻子灰,“一开始师父不怎么教的,拐歪亲戚也不怎么教。”郭凤斌说。 但是生活从来不辜负真诚的人,“我就跟在师父身边做农活,他看我特别勤快,所以很喜欢我。师父教的每一个动作我都练得很认真,就得到认可,成为嫡传弟子。”说到这,郭凤斌身体稍稍后倾,嘴角上扬,眼神微眯的看着我。 学好太极不在一朝一夕,必须潜心钻研苦练。把时间线往前拉,郭凤斌在刚拜师的那段日子里,前三年就练空架,把身体和精神都放空。“头三年,就是要形成一个自然身心平衡的状态,三年后就叫捏架,在这三年中就能看出一个人肯不肯吃苦下功夫。”郭凤斌表示,判断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一是看德行品质,二是看练拳的勤奋程度。说到品质,这是郭凤斌在教授学生时最注重的一点,“练太极拳实际上就是练善,为了造福人类,要把良心排第一位,如果这个人的品行不好,教给他也是危害社会。” 现如今学习太极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假太极、太极拳、太极操等鱼龙混杂,太极拳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被正确的积极弘扬。郭凤斌觉得,他也应该做些什么了。 据郭凤斌介绍,目前他还没有正式收弟子,不过有很多学员,大部分都是朋友介绍前来学习的,主要来自银行及铁路工会等。 公益:培养“娃娃拳” 在不少外行人看来,太极拳是一项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其实不然,作为一项疏通经络,舒养五脏,百益而无一害的运动,越早接触受益越多。“太极拳从小孩教起最合适,孩子的教育重在引导,一定要多学学咱们的传统文化,”郭凤斌认为,孩子的性子要从小培养,学习太极不仅对身体好,更能培养专注力,能让孩子在上学的时候稳下心来。 郭凤斌明白,太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是亦步亦趋,而是要把对太极的喜爱融到人的骨子里。作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承者,他既不希望太极被定义在老年人的行列,也不愿被简单归入体育健身中。仿佛他就是陈氏太极拳的观望者,看起来不关左右,“置身事外”,其实早已穿透中西古今,看清其中绵延的道理与承续的可能。 此外,对于太极这门功夫来说,贵在坚持。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学到二十岁左右那就能领悟到真功夫,“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就是什么,越简单的时候培养越容易有好的效果。人一旦长大后,你的经历可能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性格和德行,再去刻意扭转就很困难,或者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郭凤斌说。 在谈到建议太极从娃娃抓起时,郭凤斌说出了心中的一个计划和愿望。“下一步我打算开设一个公益辅导班,专门教小孩学习太极拳,看看能不能培养出一些好苗子。”曾经不外传的正宗陈式太极拳,到了郭凤斌这一代,他认为优秀的拳术和传统文化,应该弘扬出去,造福社会。作者:深拥海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