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 同甘同难 —2017年京台武术文化交流座谈会发言稿
作者按:2017年3月,应中华全球洪门联盟邀请,作者随北京市委台办王力军主任、杜德平副主任带领的“京台武术文化暨视频连线交流团”赴台进行武术文化交流。中华全球洪门联盟刘会进总会长遍邀台湾武术界精英一同座谈交流,其情浓浓,其乐融融,感慨万千。会后达成后续互访、交流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意向。尊敬的刘会进总会长、王力军主任,各位武术界的同仁,上午好!
我是来自北京首都体育学院的张长念,本职做武术的教学与研究。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美丽的宝岛台湾,来跟各位贤达、同仁进行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我也要对中华洪门武术联盟同仁的热情邀请和周到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西方工业文明的风雨洗礼,走过了一个痛苦而必然的转化之路。中国武术亦是如此。由于热兵器的逐步运用和逐渐发达,以拳脚和冷兵为武器的武术技艺逐渐流进和深入民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入,中国武术被逐渐解构为类似西方体操的套路运动和西方搏击的对抗运动,从一种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和教育方式。马良新武术肇始了中国武术套路化的潮流;两次国考和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则将武术大规模地由“台下”搬到“台上”。但是,内忧外患虽然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却也催化了中国武术向着实用、科学、包容的方向发展,从而在大陆形成了中国武术近代发展的盛景。而此间,台湾的中国武术更因日本殖民者的统治而有特别的际遇。日据时期,殖民者遏制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致力传播日本文化,大力推广柔道、剑道等日本武术,是台湾异族武术文化植入的初始。同样,传统武术在台湾也是不仅没有停滞不前,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明馆”和“暗馆”相结合进行武术传播,体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生命力。随着文官治台政策的改变,台湾武术传承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鹤拳体系的传入使台湾武术进入一个新局面。此一时期,受到西方概念影响的鹤拳体系对早期传入台湾的其他拳种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1949年以后,中国武术在大陆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起初因为可以用于“增强人民体质”,因而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后来,因为对“唯技击论”的批判,使得武术走上了摈弃技击本原的完全体操化之路。“文革”期间,毋庸讳言,中国武术则连同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饱受践踏与挫折。改革开放之后,方才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之所以说多元化,是因为:一方面,传统武术得到了“松绑”,民间武术从黑暗走向阳光中来,并且伴随着《少林寺》电影优美的旋律,出现了一个井喷式的飞跃发展;另一方面,竞技武术在官方的推动下强势发展。体育化的套路运动之外,为了与国际搏击运动进行交流从而创设的散打运动逐步与套路项目并驾齐驱。而对抗性的太极推手也在官办赛场上闪亮一时,后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停赛,却为许多地方所谓非正式比赛采用,且越来越得到武界人士的热情喜爱和踊跃参与。
而据我们所知,此时期的台湾武术随着《台湾省各县市国术馆管理规则》的颁布实施,管理纳入正轨,政府开始管理台湾各地武馆。中华国术进修会成立以后,台湾省国术会等武术组织相继成立,台湾武术发展进入高峰期。伴随对外文化交流的进步,跆拳道、空手道、合气道等日韩武术在台湾开始传播流行,柔道、剑道、拳击等项目的场馆和协会相继建立,台湾武术也呈现出多向发展的局面。大陆竞技武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进入台湾,对台湾武术产生很大的影响。被台湾武术界称为“样板武术”的大陆竞技武术体系因为成为了亚运会的正式体育竞赛项目,从而也被列入了台湾最高级别运动会的竞技项目当中。
我们回顾历史,温习现状,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大陆与台湾武术虽然历程有异,环境不同,却又一脉相承,交叉互织,你我难分。武术界又素来注重传承,重视法脉,两岸武术的互亲交流,是两岸人民文化融合共通的绝佳载体和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和中华洪门武术联盟也正是出于此而慧眼独具,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美好的沟通桥梁。相信我们一定不虚此行,踌躇而来,满载而归。
再次感谢台湾各界朋友们的热情照顾。也欢迎大家在方便的时间造访北京,我们也一定倾情欢迎,促膝畅谈,把酒言欢。期待大家。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