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tjjp 发表于 2003-10-18 22:35:00

2004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由和式太极拳香港(国际)总会主办

纪昌秀和世界冠军的儿女 <br>2003年5月6日14:41 &nbsp;中华武术 &nbsp; <p>--------------------------------------------------------------------------------<br> <p><br> &nbsp; &nbsp;人来到世上,应该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类似的话。<br> &nbsp; &nbsp;和式太极拳名家、香港著名武术家纪昌秀就是这样的人。我特意走访了她。<br> &nbsp; &nbsp;纪昌秀自幼热爱武术,勤学苦练悟性高,故精多种拳械。如太极拳、八卦掌以及刀、枪、剑、棍等传统和现代拳械。<br> &nbsp; &nbsp;她是陕西人。在西安有个幸福温暖的家。她的丈夫是位建筑学家,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曾在某公安部门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了香港定居。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她都要“南雁北归”似地回到西安与丈夫团聚,料理家务。<br> &nbsp; &nbsp;(一)<br> &nbsp; &nbsp;纪昌秀有一双可爱的令人称羡的儿女。<br> &nbsp; &nbsp;女儿张万珠先来到香港。当年,为了参加香港地区的武术比赛取得好成绩,非常希望母亲来港亲自传授辅导她。<br> &nbsp; &nbsp;母女情深。就这样,纪昌秀来到了香港。<br> &nbsp; &nbsp;对女儿来说,她既是慈母,又是恩师。经过纪昌秀的精雕细琢,女儿悟性高,又勤学苦练,技艺日精。后来万珠在香港武术比赛中显露峥嵘,技压群芳,获得了多项冠、亚军,并代表香港地区参加亚洲及世界武术锦标赛,荣获女子枪术冠军等。<br> &nbsp; &nbsp;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纪昌秀对女儿面授技艺的同时,也常在九龙公园演练各种拳械。由于她武艺高强,每当她演练时,香港武术爱好者都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啧啧称羡。随后,接踵而至地要拜她为师,尊称她为纪师父,同时希望纪师父能留居香港,为在香港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武术贡献力量。<br> &nbsp; &nbsp;纪昌秀是个很爽快的人,出于对武术的执着与热爱,对师徒情谊的珍惜,在香港定居了下来。习武健身,是她授徒的目的。在弟子中有个外号叫“老顽童”的,几年前不幸中风,生活难以自理,眼歪嘴斜,说话也不关风,经多方医治虽有所好转,但行走仍不利索,经人介绍来从纪昌秀习武。不久,奇迹出现了:病情好转,逐步正常,进而健步行走。70多岁了,前些时还到内地九寨沟等地游山逛景,四处旅游。<br> &nbsp; &nbsp;十多年过去了,猛回首,纪昌秀感慨万千。她是位讲武德、重诚信、侠肝义胆、心地善良的人,她赢得了香港社会、武友和弟子们的尊敬,但也受到个别不义之人的算计。虽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可她以非凡的毅力和韧性奋斗的精神,坚持下来。她的武术事业,也有所开拓,有所发展,被当地武术界拥为香港赵堡和式太极拳(国际)总会会长,并先后在泰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成立了分会。<br> &nbsp; &nbsp;她的弟子众多,遍及香港政界、学界、工商界和海外各国。<br> &nbsp; &nbsp;(二)<br> &nbsp; &nbsp;提起海外,还有这样一段佳话。<br> &nbsp; &nbsp;纪昌秀的弟子许马利移居美国后,殚精竭虑传播中华武术,在当地颇有成就和影响。<br> &nbsp; &nbsp;1999年经许马利发起,在当地举办美国新英格兰国际中华武术锦标赛,至今已举办了两届,均请恩师纪昌秀担任总裁判长。<br> &nbsp; &nbsp;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届比赛的间隙。不少美国武术爱好者慕名求教于纪师父,纪师父都热情耐心地倾技以授。这时有一位身材魁梧、膀大腰圆的美国大汉也来了,他练了20多年的武术,颇为自负地要向纪昌秀“请教”。他没有把这位文静儒雅、眉目清秀的中国女性放在眼里,名为“请教”,实为过招,要找她的难堪。<br> &nbsp; &nbsp;这个美国大汉“请教”的是太极推手。一搭手,他就先发制人,一头猛扑到纪昌秀的怀里。纪昌秀马上意识到:“来者不善,且很不文明!”为了维护中华武术的威勇,保持东方女性的尊严,纪昌秀不得不运用内劲,给他抖出去了!只见大汉歪歪斜斜地倒退了几步,正要摔跌时,纪昌秀一个箭步飞身上前,一手把他抓住了。他汗颜地伸出大拇指,直说:“纪师父好功夫!好功夫!”坐在贵宾席上的国际武联筹委会主任徐才高兴得热烈鼓掌。<br> &nbsp; &nbsp;大汉按照中国习惯向纪昌秀行大礼,说:“纪师父!收下我这个徒弟吧!”纪师父婉言谢绝,因这位大汉已是纪师父徒弟的徒弟了。但大汉热爱武术的执着精神,实在令人感动。第二年,他专程到香港,向纪师父学练武功,尊纪师父为师奶。<br> &nbsp; &nbsp;若干年过去了,这位美国徒孙每逢春节,都要邮来贺年卡,并附上一份厚厚的礼金。他还是个很细心的人,一定要到华人商店挑选富有中国传统的贺年卡。除卡上原有中文外,他还就卡上中文的意思翻译成英文,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今年贺卡上的祝词是:“新年伊始,为您奉上祝福和感激!愿您健康快乐!事事如意!”<br> &nbsp; &nbsp;(三)<br> &nbsp; &nbsp;在2003年香港国际武术节上,我结识了纪昌秀的儿子张万强。他年轻有为,30出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 &nbsp; &nbsp;印象之一,有魄力、有闯劲。这个武术节就是由他发起举办的。在民间举办的武术活动中,它是世界性的,规模很大,有15个国家(地区)、80多个代表队、约800名运动员、近20名武术名家参加。分16个场地,早、中、晚三场同时比赛或表演。住地和场馆比较分散,60多辆交通车穿梭似地来回接送,虽不敢说井然有序,但从没耽误比赛和表演,旅游参观也正常进行,且没有发生大小安全事故。上千人的晚宴,丰富、热烈,皆大欢喜。<br> &nbsp; &nbsp;我征求了不少新老武术工作者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活动是成功的”。大会总裁判长说:“大成功,小不足!”对中华武术在世界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br> &nbsp; &nbsp;印象之二,他抓住了机遇,善于因势利导。其一,充分运用了香港回归、祖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其二,利用了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风水宝地的优势;其三,看准了内地同胞生活改善、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愿望,约占90%的运动员都是内地武术馆校来的;其四,本次活动的特点鲜明、优惠多(分12个年龄组,长者达73岁、幼者仅4岁),设项多(多达44项),因而奖牌多,拿奖的机会也就多了。<br> &nbsp; &nbsp;印象之三,他充分发挥了武林人士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严律己、重承诺、讲义气、维护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他虽经验不足,但有中央和地区武术领导机构的爱护、引导和把关,众多的新老武术工作者及爱好者无私地鼎力相助,从筹划到大会结束,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这里包括他们的精心策划,有序接待,合理编排,公正裁判,严格执法等等,使大会活动得以正常运转,善始善终。<br> &nbsp; &nbsp;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民间蕴藏着对武术的极大热忱。搞大型的武术活动,也可以“两条腿”走路。只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引导,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会成功的。也应视为国家和地方办大型武术活动的有力补充。这次活动,深受香港武术爱好者的欢迎。<br> &nbsp; &nbsp;其间,大会安排有一场名家表演,设在沙田公园。早上8点开始,凌晨5点就有人去占座位。这次观看的群众都是自发的。还未开始,会场里就井然有序,黑压压席地而坐了一大片,足有七八百人。有一位年近七旬的刘老汉和老伴,抢坐在第一排地下。我问他俩什么时候来的,他们说:“六点刚过就来了!”老汉是学航空工程的,老伴是中学教师。为了健身,他们都在学练太极拳。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在第一排有幸得到了一份《香港国际武术节秩序册》,像小孩过年一样地高兴。他们把这个秩序册翻了又翻,后又用塑料袋左一层右一层地把它包裹起来,外面还套上帆布兜,且笑着说:“这可是一份宝贵的资料!”<br> &nbsp; &nbsp;(四)<br> &nbsp; &nbsp;在大会要结束时,我和万强有一次较长的交谈。<br> &nbsp; &nbsp;我问∶“你妈妈怎样教你习武的?”<br> &nbsp; &nbsp;他想了一下:“四个字。”<br> &nbsp; &nbsp;第一是“严”。我说:“好呀!严师出高徒!”<br> &nbsp; &nbsp;但给万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打”,他说:“只要我稍有不认真,或动作稍不到位,妈妈就给我一棍子!我是被我妈打出来的!”<br> &nbsp; &nbsp;“对你的师兄弟也这样?”<br> &nbsp; &nbsp;他摇摇头:“对他们可耐心啦!从未见妈妈责备过他们,更不要说打了!”<br>我笑了:“听你妈说,你是不足月生的,生下来像个小耗子,身体很羸弱。从你两岁半起,就教你习武健身。为了让你增强信心,提高兴趣,故意与你‘过招’,让你把你妈打得直往后退,还直说‘我儿子真行呀!真行呀’!老人的用心真是良苦!你妈除了严以外,对你更有疼爱的一面!”<br> &nbsp; &nbsp;“我非常感激妈妈,妈妈给了我的今天。”<br> &nbsp; &nbsp;第二是“苦”字当头。<br> &nbsp; &nbsp;他感叹地说:“我的这点能耐,是从苦水中泡大的。真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是这样回忆的:“小时候,妈妈在公安部门工作,挺忙的。每天早上5点,就把我和姐姐撵起来。就是风雪严寒,零下十几度,也得到公园去练武。妈妈骑自行车,前面带着姐姐,后面驼着我。风雪天,路滑。有时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倒了,我们爬起来,登上车,还得继续走,从不打折扣,有时伤疼也得练。妈妈常对我们说‘十年磨一剑’的故事,讲‘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br> &nbsp; &nbsp;第三是“多”,“博采众长,艺不压人。”<br> &nbsp; &nbsp;万强在他妈身边习武数年后,又在妈妈的精心安排下,寻师访友。在西安从师学艺,后又到甘肃、北京,最后到了武汉体育学院就读,成为张克俭老师的高足。<br> &nbsp; &nbsp;第四是“闯”。“吃一堑,长一智。”毕业后,他妈就让他到社会上去闯荡。他开过餐馆,办过保健按摩院,经营过广告公司,也炒过股,但都不成功。他后悔:“我学武术的,为什么不务正业呢?”于是,到香港后就办起了香港中国武术海外培训学院。他说:“办学好,能弘扬中华武术,造福人类,这是千秋大业;这也是我的专业,能发挥我的优势,成为‘和妈妈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这该多好!”可这次发起举办香港国际武术节,这样大的事,也没有同他妈商量,他妈还有点想法呢!可他说“您不是放手叫我‘闯’吗?”<br> &nbsp; &nbsp;但万强时刻牢记妈妈的嘱咐:武术先哲有云“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仍坚持闻鸡起舞,常练不辍。终于有了展现自己身手的机会。他在香港地区参加武木比赛,后被选拔上参加了两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第五届在香港荣获男子剑术冠军,枪术、太极拳亚军;第六届在亚美尼亚,又荣获男子枪术冠军、剑术亚军。 <p><p> <br>

sy 发表于 2003-10-21 09:55:00

请问你是谁?武术节的事情你是怎样的只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4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由和式太极拳香港(国际)总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