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拳品*诗品
二十四诗品<p>唐·司空图著<p>-<p><br> 1.雄浑<p>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br>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p> 2.冲淡<p>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br>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p> 3.纤穠<p>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br>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p> 4.沉著<p>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br>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p> 5.高古<p>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br>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p> 6.典雅<p>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br>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p> 7.洗炼<p>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br>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p> 8.劲健<p>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br>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p> 9.绮丽<p>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br>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p> 10.自然<p>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br>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p> 11.含蓄<p>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br>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p> 12.豪放<p>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br>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p> 13.精神<p>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br>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p> 14.缜密<p>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br>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p> 15.疏野<p>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br>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p> 16.清奇<p>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BD寻幽。<br>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p> 17.委曲<p>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br>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p> 18.实境<p>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br>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p> 19.悲慨<p>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br>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p> 20.形容<p>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br>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p> 21.超诣<p>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br>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p> 22.飘逸<p>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br>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p> 23.旷达<p>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br>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p> 24.流动<p>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br>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p><br>--------------------------------------------------------------------------------<br> <br>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26.gif" />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26.gif" />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26.gif" /> 诗品可大有益于拳品,诗品、拳品更有益于人品! 异曲同工。 太極拳發微<p>武進徐震哲東著<p><br> <p>上篇<p>總詮第一<p>合於變,因於物,動而時發也。機弁術之用,有如是者乎?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能定能應,不將不迎,弁術之妙,有逮此者乎?吾為此術二十有五年矣;各家之傳,亦頗察識之矣,而獨心於太極者,以其于此有當也。太極之學,始則謹于法度,中則因於變化,其究無為而無不為。吾讀莊子養生主,於庖丁之解牛,而得太極拳之說焉。曰,所見無非牛者,是猶理法未通,隨處抵捂也。曰,未嘗見全牛也,是猶理法既熟,隨處得間也。及夫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則不知力之在彼乎?在我乎?彼我都忘,心形相融,而心得為物之主矣。淵兮邃兮,弁術而造於此也,又豈神於弁術云爾哉!正心以成德,道亦不越乎是矣。<p>時中第二<p> 易稱:「一陰一陽之為道」。謂夫天下事物皆相反相濟也。夫相反相濟之謂和,和則一。和之一,非執一偏至之謂也。以是推言力之用;力均則平,平由相反而相濟。平,故兩力若不存焉;是以相濟成和。若夫一呼一吸、一動一靜、相濟成和,則為致一之虛。身心能虛,成和之修也。成和之修,肇乎用力之至均。用力之至均,在乎隨宜而得中。夫運身舉步,由習而安。茍非習貫,舉足將傾。假令,孩提之童,不使學行,雖至年長,猶將不能舉步也。今使運身舉步,可以宛轉繁變,即遇外力之猝迫,亦能安之若素。此於習貫必有方矣;其於形之時中為始基哉!<p>因應第三<p> 夫時中之用,應物而運。不執成心,故能與物推移,無所凝滯。虛靈之技,由斯而出。虛靈者,無不可合,而無所不因也。無不可合者,以我合彼,而獲我所欲也。無所不因者,力不勞而功就,心不動而形隨也。若是者,謂之動亦定,靜亦定,無為而無不為。昔者,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生死、存亡、禍福、壽夭、若神。及壼子示之以未始出吾宗,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而季咸逃矣。太極拳因應之道,亦何以異是哉。<p>德藝第四<p> 成和之修,必由於順。形順乎氣,氣順乎意,意之專壹者為志;志以湛靜順乎心。心者,神志之所宅也。形何由而順乎氣?必致其柔。柔何由致?首蘄合度。度何所依?依于身法。身法者,肇為時中之矩律也。氣者,百骸、九竅、六藏、血脈、所待而運也。是故,氣欝則體病,氣促則形勞,氣餒則氣衰,氣粗則心躁,氣平則體舒,氣靜則心安。凡管乎一身之內外,操其通塞之樞鍵者,其惟氣乎!是以形能順乎氣,成和之始基也。氣能順乎意,意由專一而順乎心,則得乎常而神發智矣,此成和之極功也。氣若何而順?意始于善練,進于善養。伏氣使沉,歛氣使細,是為善練。見素抱樸,則氣醕矣;少私寡欲,則氣定矣;是為善養。善練,善養,則氣浸順乎意,意浸專壹而不外馳。久壹則寂,寂則廓然而心正。心正者,神自清。故能感而逐通,應而不藏。疾患去乎體,寛容適乎物,而明通公溥之德,成于身矣。古人有言:「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今也,由曲藝而進于成德,是為下學而上達。<p>功用第五<p> 由形及氣,形外而氣內,形粗而氣精。由氣及意,氣外而意內,氣粗而意精。由意及心,意局而心通。心通,神之宅。心和平而不蔽,保真而不蕩,則神守虛靈之宅。心神相得,斯為上德。是故,功之始,自外而及內,自粗而及精。功之極,渾然皆忘,無外無內,無粗無精,而一歸于時中,致其功而技用神。是以,迭用柔剛而不過,泛應曲當而靡遺。<p> <p>下篇<p>技詮第六<p> 兵法:「致勝之要,在以逸待勞,後發先至。」技擊之巧,亦盡于斯。然非養成智勇,無以逮此。何謂智?知己知彼也。何謂勇?有主於中也。知己知彼,乃能從吾所便,乘彼之隙。有主於中,乃能無所驚眩,得當而應。夫何以致此哉?在理明而心定耳。理明則不惑,心定則不懼。約舉理要,因勢而已。以言心法,習慣而已。夫不能善因,而惟知自用,兩力相值,力大者勝。兩捷相遇,徼幸者勝;則無為貴術矣。且力多用則乏,身數動則罷。縱能致勝,非善之善者也。力不妄用,身不妄動,不值其鋒,而入其空;曲折求達,以傾其中。彼雖有大力,莫能自攝;雖有巧捷,不能避就,因其勢也。驗之久,操之熟,不假思慮,隨感而應。如縱步坦途而不顚頓,如飛塵至目而睫自閉,習慣然也。若是者,智勇之所由成也。故肆習太極,務在柔緩。柔可馴至和順,緩可詳審體察。和順而後能因應,體察所以求明理。及至習慣如自然,則遌物不慴,心自定矣。皮相之流,不識竅要,徒觀演架之時,雍容布揮;推手之際,優優盪摩;以為柔則無力,緩難應急;容有益於衛生,而無當于技擊;此所謂下士聞道大笑之也。<p>明習第七<p> 凡習太極,演架、角技(既推手),功當並重。演架者,本諸身也。角技者,試諸用也。徒重演架,則當否靡徵;徒好角技,則會心不密。致力均齊,則演架有悟,可試諸角技;不得於角技,可察之於演架。旋察旋驗,察亦如驗,驗亦用察,乃可探索入微矣。演架必先蘄當於規律,角技必先取準於時方。二者皆得,則可謂合度矣。逮至洽熟于身,審諦于用,形氣相諧,外內咸若,舉體協、各節隨,周旋轉折,無不如志,沉機會變,其應如響。其用力之得所也,如引弦以激矢也;其用力之無阻也,如舟行順流而乘風也;其用力之節嗇也,若以一指息爝火于熛烟之中也;則可謂精妙矣。乃專氣而壹志,務為靜也,務為歛也。靜之又靜,歛之又歛。動無非中也,應無非定也。卽變如常,行其所無事焉。和順之至也,則可謂圓融矣。是故,始於合度,惟法是依;中於精妙,忘法而不離于法;極于圓融,乘物而不見其物。超然綿邈,常守沖虛。斯可謂進于道者也。<p>練體第八<p> 演架規律,統于十事。凡此規律,是名身法。十事者:一曰提頂。提頂者,頭有提契全身之勢,頂門與會陰常相對當也。二曰拔背。拔背者,背椎略向上起也。三曰含胸。含胸者,肩微前合,瑣骨胸骨下降也。四曰歛脅(原名護肫)。歛脅者,肋骨下降相密比也。五曰鬆肩。鬆肩者,舒展肩胛帶,令肩下垂也。六曰沉肘。沉肘者,使肘關節常下沉也。七曰裹胯(原名裹襠)。裹胯者,兩股之間為內向穹合之勢也。八曰攝尻(原名吊襠)。攝尻者,腰椎微向後穹,臀向前收,少腹取上翻之勢也。九曰騰挪。騰挪者,足下分明虛實也。十曰閃戰。閃戰者,全身肌骸舒暢調適,能隨時隨處運移也。<p> 提頂拔背,則神志清明(以腦脊髓神經易於安寧)。含胸歛脅,則感應警敏(上體肌肉,以含胸歛脅而得空鬆。肌肉空鬆,則皮膚感覺極靈,而神經之反射亦速)。鬆肩沉肘,則關節通利(肩肘關節不滯,則上體肌骨不受牽掣,各節皆得通利)。裹胯攝尻,則身安息調(裹胯,則腿下屈,而重心降低。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寛舒。若但屈兩腿,不取內裹之勢,則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迫促。重心降低,則置身穩定。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寛舒,則回旋便避就易。此皆安身之要法也。攝尻則腰肌自鬆。微作弛張,卽可使隔膜升降而成腹呼吸。用腹呼吸,則息之出入易調。雖伏氣尚有專功,此固伏氣之本也。又裹胯、攝尻二勢,亦互相助成)。足常一虛一實,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則進退變曾轉甚易,(以重心不致提高,力矩不致增長,故動中依然穩定,動時仍可發勁。)故能騰挪。周身隨時隨處可以轉移,則宛轉避就,無戶斤底滯,故能閃戰。<p> 十者悉合,是為合度。一事未合,餘卽受其牽繫,難以盡當。故演架至於合度,於弁搏與養生咸可得效矣。初學未能兼顧,則姑先擇數勢措意習之。使之略能近似,更及其餘。浸習浸洽,以臻貫通,而後可進于精妙。<p>練用第九<p> 角技必取準於時方,弁術皆然。伊惟太極,善藉彼力,善用我力,則非自餘各家所及矣。蓋各家所爭者,得時之先,得方之勢。太極之妙用,不爭先而蘄隨時,不爭勢而蘄隨方。能隨,則無時非先,無方不順。請言太極時方之準;夫時之所爭,不過瞬息,而力之作止變轉,輒見節族。及其將作未作,將止未止,將變未變,將轉未轉,於是焉取之,謂已應節。不得其節族,勿取也。已失其節族,必將有待也。故不爭先,而蘄隨時也。然而我之力亦有作止變轉,而無節族可尋者,何也。凡複合之動,錯綜而運,不能行于一時,則作止有迹,變轉有端。一斷一續,而節族顯。若於一時,能為複合之動,錯綜而運,則循環無端,連綿無迹。取勢常相反相濟,則屈伸往來,避就攻守,可以俱時,而有節族,奚由尋哉?此時之準也。夫方之所爭,惟在毫釐分寸。其用之也,有前後、左右、上下、斜正、曲直。所以用其前後、左右、上下、斜正、曲直者,總歸于順逆。轉其順勢,順反為逆。乘其逆勢,當機勿失。此據彼而言也。惟勢勢自處於順,乃可制彼之逆。此據我而言也。故彼來我接,彼去我迫。毋當其衝,而就其空。避其衝者非徒讓也。左旋右進,上捨下攻,斜切曲取,亦為讓也。就其空者非徒前也,退接傍挐,亦為就也。正以用斜,斜以濟正。直以用曲,曲以濟直。若是者,必于一勢之中,兼用數勢;一動之傾,非止一力。要使彼力陡變,彼心倏受震驚,則可使彼力還施彼身,而吾直如摧枯焉。此為善于隨方,此方之準也。然方雖得準,應時則效。時或小差,效卽減殺。時若相違,效或相反。時之於方,亦猶是也。故當肄習角技,必合而用之,以蘄確當。寧循理而求精,毋越理而求勝。功候至,而智勇存焉。<p>境詣第十<p> 程功之序,曰合度,曰精妙,日圓融。始學之時,骨節不舒,腱不柔韌,肌不調諧,膚不寬敏,步無虛實,則置身不能穩;舉措不能當。是以作止遲,而使力拙。及至骨節已舒,腱已柔韌,肌已調諧,膚已寬敏,步諳虛實,則置身自穩,舉措自當,作止輕利,使力剛捷。此雖合度哉,猶為外形之和順,而未及內也。(和順,以肌肉調諧為首要。大抵,上體肌肉易鬆,下兩肢較難。至下兩肢肌肉亦鬆,則竟體調諧。能若是,外形和順之工畢矣。)外功拳之精者,亦能之。太極之功已造此境,又將自見其粗而不細,疏而不密,生而未純也;始知進而鍊其內。鍊其內,則必程功于伏氣,使呼吸與開合相應。其呼吸之出入也,不散不促,安均流利。浸習以洽,則內肌與外肌之弛張相得也。臟腑經絡之間,遂暢無滯也。在身,則形與氣相和順也。在用,則自與他相和順也。於以直湊單微,是為精妙;此非外功所逮矣。造乎此境,驗諸角技,其效有六:一曰安。安者,動無虛妄,不致於人。二曰敏,知己知彼,感速,應確。三曰簡,簡者,宛轉曲折,不見形迹。四曰易,易者乘間蹈瑕,恢恢有餘。五曰深,形見於此,用起於彼。六曰涵,涵者,渾然無有端涯,而能包覆羅絡。是于弁術固已優矣,然猶有意求勝,以我制物,未能無意自合,乘物心也。進於此,當忘氣。忘氣,意之適。意適,而心定矣。動若不動,應若未應。若然者,形不累其心,心得主其形。物不與我違,我得為物主。力主在彼,無異在我。所謂神者,先受之也。(莊子知北遊,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者,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郭象注:「神者先受之,云虛心以待命,斯神受也。注又為不神者求邪?云思求更致不了。」震謂:拳技之功,達于至精至醕,令彼外力,心不起念,自然隨應,亦為神受也。)夫是之謂無意自合,乘物遊心。其所以致此者,常使呼吸甚深甚細,綿綿若存,固不獨持之于演架、角技,又當養之於平時。此大智大勇之境詢,可謂造于圓融矣,要未離于和順也。問曰:「太極之功,僅臻合度,直與外功無別邪?」應之曰:「非謂無別也,謂其技用相等耳。如置身穩,舉措當,作止輕利,使力便捷,是所同也。至于太極之規律,非外功所能具。故外功能進于精者鮮也。」<p>伏氣第十一<p> 伏氣之法,樞鍵在腰。何以言之?以腰肌之弛張,可使隔膜為升降。(腰肌張,則隔膜降,而為吸;腰肌弛,則隔膜升,而為呼。將欲息之出入深細,首在隔膜之升降與肺之弛張相應。)腰肌與胸肌弛張相調適,則肺不勞而肌膚呼吸之功用充。(凡腹呼吸練至純熟,可增進皮膚呼吸之機能。)此和順心氣之法也。若不謀心氣之和順,則有二患。其一,吸氣多而呼氣少,則將或患中满,或感結轖。其二,外肌雖寬,內肌或急。關節筋鍵,雖已舒展,臟腑筋絡之間,未盡順暢,則有時將覺悖戾,有時不免僨張。惟胸肌與腰肌弛張能相調適,則胸腹之間一闔一闢,自爾和順,而呼吸之根,若在臍下。雖身有動搖,而壹于氣。內忘其氣,而合于志。志者,意之致壹者也。及其和順之至,志亦如忘。但覺融融洩洩,若將飄搖輕舉然。夫是,之謂能化。問曰:「伏氣之功,必待外形和順方可及之耶?」應之曰:「外形旣已和順,自無大喘疾息,亦可謂調息。然呼吸猶粗,緩急亦未甚均。沉靜之工未加,旣輕燥之失難除。但初學者,外形尚未和順,驟而語以伏氣,則形之與氣,不能相得,徒着意念,更生扞格,將至無益有損。學戒躐等,理不誣已。若外形已臻和順,不復求進,亦無須更講伏氣。若復求進,必入深細。旣趨深細,二患亦來。是以伏氣之功,不可不講也。」<p>養生第十二<p> 養生之術,古有導引。莊子、刻意篇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李頤注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華陀亦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榖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輓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此皆導引家之精義也。惟太極拳,貴和致柔,動而不極,悉合導引之方。則雖為弁術,固具導引之精義焉。雖然,猶未也。導引止於養形耳。太極者,亦以養心。夫其自外而及內,至於內外兩忘,則可以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事而無情,於養形也何有?昔者,唐仲俊,少時讀千字文,于心動神疲而有悟。平生未嘗動心也。故年至八十五六,猶極康寧。(事見陸游、老學庵筆記。)彼得不動心之一瑞,尚能若是其壽。況于形氣交養,而歸于正心凝神者哉。是則引年之本矣。<p>序志第十三<p> 太極拳者,以弁術為主;亦兼導引之術。不知創之者為誰。明末,王介祺有太極連環十三刀法。以太極為者,用於技擊,始見此書。不知其時已有太極拳否也。在清、乾隆間,山右、王宗岳,始以太極拳法,授溫縣、陳氏。今之傳太極拳者,皆源出于此。宗岳又撰論一篇,敍次舊文,纂成拳譜。幵、厥後,永年、武河清、禹襄,李經綸、亦畬,續有著述。言非茍作,論不虛生,其領攝本宗,嬴埒枝緒,精矣。然語間難知,又未能區入曲詮。余嘗撰新論六篇,綜而貫之,條而理之。資于物理、生理、心理,以闡厥義,自謂頗明暢矣。由今觀之,說多疏淺。于時,造詣未測玄奧,難為究竟之談也。乃更製發微十二篇,差擇眇恉,提挈凡要。誠得其意,可以會夫宗極矣。其達諸正心,成德,非附會也。理自可通,道自可由也。十二篇中,上五篇,主言義;下七篇,主言法。法之中有義焉,義之中,法存焉。讀者善察之而已。雖然,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孰是得意而忘言者,庶幾為卜梁倚吾其為女偊可也。<p> <br> 太極武藝的生命哲學<br>蘇清標<p> <p>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旡悶,不見是而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意思是由於時勢不同,有一類的人,其學識修養都達到了相當的境界時,他們隱遯世間,沒有什麼特別的聲譽,其作所為不為世俗人瞭解,一般人也不知道把他們歸為那一類人,可是他們自適,務實不務名,不隨俗浮沈,一點也不抑鬱寡歡,認為對的,見義必為,認不對的,那怕威逼利誘也不作,誰也沒辦法動搖他們,一切禍褔毀譽如太虛浮雲,皆能處之泰然,這類人就是潛龍之德的人。<p> <p>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得志與民由之,一人安邦,一言定國;不得志,藏道於民,待動而動,像姜尚、鬼谷孑、黃石公──等都可算是這一流人物。只是當他隱而未露之時,卻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窺得透玄機的。<p> <p>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因緣際會,於師大求學時,得拜於露禪學派廣法一系鄧師時海門下修煉太極武藝,太極武藝養生卻敵,世所周知,它那能以四兩撥千斤,耄耋禦眾,不恃體壯欺體弱、手快制手慢;其後發先至、舍己從人之太極武功,更是讓人體會到太極武藝的新妙殊勝。但不用功之久,不豁然貫通。<p> <p>本人由於資質駑鈍,材質不良,雖幸能遇得明師,但於太極拳論上方要求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立身中正,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之中正靈活。一羽不能加,蠅虫不能落之輕靈、鬆沈,人不知我,獨知人之感通無礙」等太極深奧之內涵實未能窺之一、二,至於從心所欲,懂勁運化更不用談了。<p> <p>然而長期親近老師,在潛移默化之中,確實讓我對人類生命的意義、生存的方式、生活的態度、生生不息的趣味獲得不少的啟示。<p> <p>練習過本門武藝的人都了解,由基本功操、盤架子的靜功築基,至套拳搭手發勁之動功變化萬端,到刀、劍、槍、器械的延伸訓練,都實在是一種不斷去「感覺」、「默識揣模」、「心會神通」、「得意忘言」之艱苦歷程。<p> <p>舉例言之,當練拳開始,不論「進入平立」或是「馬步蹲襠、轉腰揉胯」,我們居然站不到三分鐘,這是令人難堪而又難以置信的事情,也因此使我們認識了自己力量的渺小與卑微,但是心頭那股不屈不撓與不甘心的意念,讓我在一次次的失敗挫折中堅持訓鍊下去,於一步一腳印、一摑一掌血的心念下,一步步的提昇了自己,隨著歲月,日積月累的苦撐苦練下,忽然我的感覺似乎敏銳了,在平立觀無極的沈靜凝立下,似乎聽到花開葉落,體會到歸根復命周遭生生不息,終而復始的無窮生機,以及人與天地萬物同春共榮的尊貴生命力量,與生命平等的無差別心境。不過,若以此為滿足,則是劃地自限,永遠無法領會到太極門武藝的微妙而已,必須以此為基礎,拾階而上,進入下一階段的修煉,所以正、知、覺境界,畢竟進入平立或馬步蹲,轉腰揉胯,只不過是太極武藝起步前的起步會、通、神、明、達、化遂成為修習太極門武藝剛健不息的法則;而進取而有所不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成為修習太極門武藝不可或缺的態度。<p> <p>廣而言之,太極武藝是太極性理的實現,他既不單是活動四肢的運動也不僅僅是培養身心健康的體育,他實在是本著天人合一,萬物同體的生命基礎,民胞物與的生存方式,參與創造的生活態度,蘊育出有情有信,崇德修業傳薪不已的生生趣味,表現出以達德光宇宙,以生命壯自然的生命哲學,而子和太老師、時海師的行止進退、動靜用藏之間,正是此潛龍之德的隱現傳承,作了一最好的詮釋。<p> <p>太極武藝的生命哲學就是樂觀進取、有所不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君子自強不息的一種修習、修煉,使你在修煉中把握住自我,不為社會變化的洪流沖走而迷失了自己,因為那股慾望洪流是多麼吸引人的,所以如果你已走進太極拳的領域時,請不要退卻,認真的、耐心的去吸收它的精華,創造出你的太極人生,從屈伸開合聽自由的變化中,成為一位能收放自如的自由人,最後我以一首朱熹所寫的詩為太極拳對生命的實用做一結語:「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彩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源頭」正築於你我的心中,也是我們大家要共同勉勵的地方。<p> <br> 中国武术与中国古典文学同在 <br> 彭俐/文 <br>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p> 一般来说,人们很少把武术与古典文学拿到一块儿来谈论,尤其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而我们也很少在各种出版物上,看到武术与古典文学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探讨与论述。尤其在武术与古典文学联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两个铁匠一样,经过了数千年的加温、淬火,共同锻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还没有人发现、至少是没有人明确地加以阐释。当我惊奇地发现这一点时,我对武术与古典文学的敬意油然而生。恨不得在45岁的时候,开始闻鸡起舞,凿壁偷光。 <p>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p> 先秦时代的四书五经,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当作文学读本来欣赏。《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p>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p> “一阴一阳之谓道。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你把《易经》中的这些理念,说给现在八卦太极拳和八卦掌拳师,都像是在说他们行内的话。 <p> 《诗经》中有6首乐舞《大武》的歌词,最先提倡“能文能武” <p> 现代年轻人喜爱劲歌劲舞,以为是前卫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其实,早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的唐代,宫廷的教坊乐舞,就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种。舞姿矫健刚劲的“健舞”,如《阿辽》、《胡旋》、《剑器》等,就是现代劲舞的鼻祖了。再往前上溯一千年,即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表现当年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乐舞,就该算作现代劲舞鼻祖的鼻祖了。为颂扬武王之武功,雄浑豪迈的乐曲《大舞》铿锵作响,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在《风》、《雅》、《颂》三部分的《颂》中,共有6首诗,是作为歌词配乐演唱的。这6首诗是———《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 <p> 不光是配乐的庙堂诗歌《颂》,民间诗歌《风》中,也有许多讴歌武士、武术家的诗句。比如《兔置》中,有“赳赳武夫”;《伯兮》中,有“伯也执殳(古兵器),为王前驱”。更有描写女子对勇敢武士的爱慕之情与关爱之意,如《叔于田》中,“不如叔也,洵美且武(既漂亮又武艺高)”;《羔裘》中,“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猗磋》中,“巧趋跄兮,射则藏兮(脚步敏捷,百步穿杨)”。 <p> 在多由士大夫作的诗歌《雅》中,也不乏对壮士的赞美。如《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能文能武尹甫,万国作为榜样)”。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对于“能文能武”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颂扬。这种“能文能武”的理想男人的模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成为后来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主人公的必备素质,对中华民族性格、气质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p> 从《论语》和《孔子集语》中,看孔子高徒中谁是武术家? <p> 人们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却不知《论语》首先是一本字字珠玑的文化散文,其文学价值一点儿不逊于许多人标榜的政治功能。孔子很少谈论武术,却和他的门徒一起练习“射”、“御”。尤其是作为学生们必修课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艺”,孔子本人也是精通的。射术也该是武术吧。特别是孔子称许的“射礼”,可以说是后来一代代武术家们习武重礼,讲求风度,彼此以礼相待的理论依据。“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而修身治学包括习武的次序是怎样的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的是立志发端,要以修身为基础,把仁德作为目标,通过学艺来涵养德行。 <p> 那么,孔子的72门徒中,谁可算是武术爱好者或武术家呢?显然,闵子骞不是,他侍立孔子身旁;冉有、子贡也不是,他们“侃侃如也(安详从容)”;惟有子路,“行行如也(刚强英武)”。子路曾问什么样的人是完美的?孔子答:“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有才艺,用礼乐来加以文饰。”在孔子心目中,完美之人需要勇武与文采兼具、智慧与品德兼备。他是在鼓励好剑的子路,多多读书思考,以达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境界。 <p> 又是子路在问:“君子尚勇乎?”孔子答:“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中国武术家也向来以正直为怀、正义为重,所谓“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这里面有孔孟思想感情的熏染。再说《孔子集语》中记载,孔子问子路:“汝何好?”子路答:“好长剑。”好剑术的子路,果然死于诸侯内乱之中。但他死得很有骨气,像一位真正的侠客那样,在他人有难的危急关头,与其患难与共,不顾自身性命。孔子门下,出了个赴死不惧的勇士,子路不算是武术家,至少也堪称武士。 <p> 司马迁以《史记》为武术家正名,立传与王侯将相同 <p>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水乳交融的范例,是武术家与史学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中国历史上一管文人笔与一柄武士剑的惺惺相惜。此前,一直不能登史书典籍大雅之堂的民间壮士、勇士、侠客、剑客等各种各样的武术家们,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 <p> 读《史记》中的刺客列传,深夜独坐,灯影幢幢,不觉后脊梁冷飕飕直冒凉气。天不寒剑器寒,太史公的文字,好像在冰河里浸泡过一样,凛冽刺骨。以过人勇力事鲁庄公的曹沫,执匕首劫得齐桓公,鲁国失地一朝归还;晋国义士豫让有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漆身吞炭,妻子莫识,只为一谢知遇之恩;孝子聂政为抱知己,孤独执剑,深入韩国,刀丛之中,万死不辞。令人感慨至深者,莫过荆轲。后人有诗叹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想必是读了司马迁的文章,愀然不能自已,于是赋诗。 <p> 当之无愧的武术家,在《史记》记载中,还有汉代将军李广。传记里,不仅记述了他膂力过人、武艺高强,更有他性格与人品的描写:“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李广的为人,比他高超的武艺给人的印象更深。难怪司马迁有此慨叹:“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p> 司马迁记录的武术家,都是武术与人品交相辉映的人物,慷慨有奇气,仿佛都是从穷街陋巷中走来,异常亲切。“十年磨一剑,锋芒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传记体的《史记》对武术家、特别是民间武术家及其豪侠、仗义、扶弱、抗暴行为的认可,尤其是对他们的为人和内在品德的赞赏,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如小说、戏剧、戏曲、曲艺等的创作。(上) <p> <br> <br>一、太极源起 <br> 自然育化天、地、人之后,天命伏羲立世,述自然至极真理,宣自然至上之德。伏羲第一位拿起笔来,绘制自然育化天地人万类万物的演化规律:一画开天显无极○。无极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大无小的大自然真空,是不易之气。○化一气生太极 。太极是无极真空纯至静化生先天混元一气,是分阴阳、判天地、一元周而复始的变易之气。太极一动分两仪 ,即混元一气静到极点清浊阴阳分,重浊者属阴、成尘凝聚为大地;轻清者属阳、成气上升为青天。阴阳分天地成,天地交泰育皇极 。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即是天地交泰,阴阳五行之气颠倒化人伦、生动物、育万物,它有形象、有质变,属交易之气。如日、月、星、火、水、风、山川海河、人类、动植物等等统属暂存体、幻化身。 <br> 总之,大自然真空育化万物万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立叁才,叁才定四相,四相分五行,五行通六弥,六弥分七宿,七宿分八卦,八卦定九宫,九宫满十又归圆。一本散于万殊,万殊仍归于一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br> 伏羲对大自然一元复始的演化规律了然贯通,着《易经》用高度概括的符号(、、、)和名称(无极、太极、两仪、皇极)来教化后人明白大自然的演化规律,遵从规律办事,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根基。承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发明叁分吃药、七分养神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即是教导我们养天赋精神,通自然万化的法典。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道明君引导万民正心修身养神安天下。老子、孔子、释迦、叁教圣人继往开来续心传。道感應,儒忠恕,佛慈悲,六字都不离心。道叁清五行,儒叁纲五常,佛叁皈五戒,说法虽不同,归宗同是一个养神功,即是人人自身本有之叁宝精、气、神、五官、五脏、五气都在心性中。"性"、"命"两字都依此叁、五之理数定八笔。<br> 老子说大道无形,育地生天;孔子说理天真空纯至静,真空非空生有形;释迦说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在人人自我如来性海之中。这些与伏羲所说的无极生太极都是同一理。因为中华始祖、有道明君、叁教圣人都同对大自然演化的规律通达明了,他们在不同时期针对人类不同的思想觉悟,用不同的语言共同述说这一真理。<br> 无极无所不极,无所不用其极。无极是万圣真宗,万理真源,万象尽包罗。太极是先于天地的混元一气,简称一元化,一元复始。天地万物生生息息,永无了期,因而太极是天地万物万类之根,无极则是太极之源。太极是无极育化万类万象、即一本散于万殊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万类万象复归无极真源的必由之路,即所谓一本散于万殊,万殊归于一本。这样理解就不会被名相和文字所困惑。 <br> <br>二、太极拳理论的源起 <br> 无极真空生太极,自然一本散于万殊,万殊复源仍归一本。天地神圣仙佛人、万灵苍生俱是万殊之一,即是无极真空之灵气所化生。黄帝称真空灵气为精神、真气、真人;老子称之为道体、元神、玄中妙、紫气;孔子称之为天赋之明命、天良;释迦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觉性。此乃生命的真本质。思想意识、呼吸调息之气,以及身躯都是此真本质所显化的作用和形象。换言之,人即是一个小自然。人的真本质--心灵真气与无极真空同体相通,是小无极。人的阴阳五行之气与太极同源,为小太极。人的身体与天地同质,为小天地。心灵与无极,呼吸调息与太极,人体与天地都息息相通,本为一体,因此人有通向自然之功能,故《黄帝内经》曰:"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君子务本,本立而后道生。此乃天人合一的至极真理,千佛万圣唯传此真宗。《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无所不为即是无极无所不极。《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实乃人类人人自我必修之课。执著物相,心外求法必然走向迷茫,此理古今皆然。所以,世界人类正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连广告词都说:"沟通从心开始",此足以说明人类逐步走上追本朔源的觉悟之路是必然的。<br> 真太极拳的理论必然以明白人的真生命,循小无极生小太极之理,依大自然生太极的规律为宗旨。否则即是舍本逐末,不配称太极拳。不明白自我小无极,不生真太极拳。不得真金矿,万炼不成金。 <br> <br>三、太极拳之筑基 <br> 武以神为基,此乃拳道真机。真正的太极拳必以养神为根本。而养神必先明白何为之神?经云:"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伏羲、炎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孔子、释迦对大自然育化大气天地万物之理皆了然真知,是"大而化之"的圣人觉者。无极真空能化生一切,包括圣人觉者,它神妙莫测故称之为"圣而不可知之"的神。无极真空即是神,人的心灵真气--小无极即是神。理致迷除,原来大自然真空即是神。明晓此理,迷信之事无半点,养神之路可登程,此即是树立起自我的小无极,平息骑牛寻牛的攀缘心。<br> 黄帝教导我们的养神之道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真气均是指人类天赋本具的小无极、元神。人的先天元神本与大自然真空无极母体感而遂通,无阻无隔。一本散于万殊,有了身躯以后,先天元神变化为后天思虑之神,先天元气变化为后天呼吸调息之气,先天元精变化为后天的交感之精。人们在欲望海、名利场中随波逐流,迷了归源证真的路途,精气神外耗,五气不和,阴阳失调,若不遇明师正法指点,则永在沉睡中不觉醒、迷途中不知返。黄帝所传恬淡虚无守神之道,即是指明返后天五气回混元一气,复归先天元神无极自然体系,也即是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归元神调遣,念念不离神,不让神随意欲奔波而身心纷然。让"真气从之"、"肌肉若一",自然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br> 三教圣人讲得更具体:道保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儒守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释立杀盗淫酒妄五戒之律,其目的是为了保气养神返无极。守仁戒杀保肝木气;守义戒盗保肺金气;守礼戒淫保心脏火气;守智戒酒保肾水气;守信戒妄保脾土气。五气圆和自朝元,元神元气元精三花必聚顶。<br> 明白先圣三教真义理,家庭生活、单位工作、社会活动中心常平,气常和,应付万事、调和万物无执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人,无所恐惧,无所忿?,无所忧患,无所好乐,无所挂碍,这就是孟子所讲的:"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即是黄帝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体现,这是养神的真义。不要以为两眼一闭,盘腿一坐才算养神,包子好吃不在皱上。<br> 养神的过程也即是立德的过程,这也是武术家所强调的"武以德为本"的原因。神养则小太极根基不求自筑,养神达到自然清静无为处,静极一动即是真太极,此即无极一动太极生。<br> 无极静到极点太极生,<br> 春种夏长秋收自然能。<br> 自神清静无为是天赋,<br> 太极千变万化人本能。<br> 任何不以养神立德为根基的拳道门派,都如无源之水,其所锻炼出来的力量都只是身体某个局部的力量,连身体的整体力都发挥不出来,更谈不上进入人与自然浑化融合所产生的神力神速的境界。<br>守神立德者谓之君子。真君子才能具备智慧、仁爱、勇敢三达德,其与兽战皮肉无损,与人战脸不受辱,与魔战精神无损,正所谓道高龙伏虎,德重鬼神钦。<br> 挥手风雷起,脚下生烟云。<br> 五气化万姿,阴阳万相生。<br> 英武安天下,神拳感人心。<br> 威然振乾坤,浩气万古真。<br> 万丈高楼平地起,全靠根基打得牢。 <br> <br>
页:
[1]
2